第20章 同心同德:文化的能量(1)(1 / 3)

企業動力強勁,安裝四引擎

在一個企業裏,製度和文化是什麼關係?製度和組織又是什麼關係?如果說製度是肢體,組織是軀幹的話,文化就是靈魂。怎樣能夠讓一個企業的靈魂活靈活現呢?需要安裝新的引擎。問題是,有些組織也有引擎,但隻是由領袖一個引擎帶著走。這種單引擎的企業呈現出來的現狀是領袖很累。所以,企業領袖做得累,累在單一驅動。

由單一驅動到四部引擎

很多人都認為,企業的引擎就是老板引擎,老板代表一切。其實,優秀的企業有四部引擎在驅動著企業向前行進。

第一部引擎是最原始的引擎,也就是領袖驅動,一個人帶著一幫人向前衝,領袖衝在最前麵。第二部引擎是組織引擎,也就是組織驅動,往往是這樣的情形,一幫人向前衝。第三部引擎是製度引擎,也就是製度驅動,隻要有一套好的遊戲規則,企業可以自行運轉。企業發展到高階,就有了第四部引擎,文化引擎。這個引擎也是我們要重點討論的問題,如何用文化來驅動企業發展。

那麼,這四種驅動有什麼區別?

領袖驅動這種引擎的主要作用是凝聚。領袖找到目標,追隨者找到領袖。領袖會凝聚一些人,讓一個組織不散,就是領袖驅動。組織驅動的主要作用是整合,因為人凝聚起來未必就是最佳結構,用組織的方式給能量進行整合後,就有可能實現最優化。等到了需要製度驅動的時候,企業就會規範起來,各項動作會精準。文化驅動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講,在精神層麵上再造一個企業。四種驅動結合起來就是:有領袖不散,有組織不斷,有製度不亂,有文化不迷。總結為八個字“不散、不斷、不亂、不迷”。

很多人說,企業文化就是老板文化。這種說法對不對呢?當老板有一種想法的時候,僅僅是一種想法或一個念頭,其實隻是在“文”的層麵,員工的行為習慣才叫“化”。所以,大部分企業說有文化,其實很可能是這樣一種有“文”而沒“化”的狀態。

企業文化是企業靈魂不是企業宗教

從人的角度來說,大部分人都有一種信仰,假設我們把人的信仰歸結為一種宗教的話,那麼,在企業裏,企業文化是不是企業的宗教呢?很多人把企業文化說成是企業宗教,認為這樣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在我看來,企業文化不等於企業宗教。在日本,典型的日本企業都會有神社,神社很重要的一項功能就是傳播企業文化。

每個部門都會設立一些傳承企業文化的組織,直到今天的稻盛和夫也是這樣做的,他對文化是頂禮膜拜的,具有一定的宗教特征。在這些企業裏,企業文化可以叫做一種企業的宗教。

但是,我認為準確地說,文化的涵義要大於宗教的含義。宗教隻是信奉某種理念,然後踐行某種行為,但是企業文化其實包括了某種行為,也包括了員工的文化素質,既包括了物質文明,也包括了精神文明。準確地說,企業文化是有別於宗教的。

一般來講,宗教都是有偶像的,文化不一定有偶像。

企業在文化驅動的過程中,如果走錯了路,很有可能會造成把企業變成寺廟,文化弄成宗教的情況。我認識一個很棒的職業經理人,有一天他給我打電話說,楊教授,我已經辭職了,到另外一家企業去了。我問他為什麼辭職,他說,待不去了。因為原來的老板個人崇拜越來越厲害,員工上班、下班都要背誦“老板語錄”,還要跳“激勵舞”。誰要不做還不行,每個辦公室都要貼上“老板語錄”,最近老板又印了一本“領袖語錄”讓員工背。這就是把企業弄成寺廟了,老板變成神道了,有正常頭腦的人就跑掉了。如果不跑掉,他們就得瘋掉。

其實,宗教化或者是企業文化的宗教化往往會有這個特點,沒有宗教化的企業文化是以理念為中心,大家共同信奉一種理念,宗教化的企業文化認為理念不重要,一定要信奉領袖。領袖可以隨時提出理念,領袖是核心。其實,連領袖也要信奉一種理念才是正確的方式。

如何判斷企業文化有沒有走入邪道

如果要判斷一個企業文化有沒有走入邪道,可以看領袖所說的話他自己帶頭遵守了沒有。

有一個真實的案例。有一家企業做得很大,老板強調讓學員獻出愛心,讓客戶獻出愛心,讓員工獻出愛心,最後老板把錢全卷跑了,自己沒獻出愛心。所以,老板提倡的觀念是不是他身體力行的很重要,他不能身體力行,那就是邪教,他能身體力行的才是正確的企業文化。

老板犯了錯誤也要反省,也要根據這些準則來判斷,而不是根據他的話來判斷一切。不能限製人身自由,如果老板限製人身自由了,甚至侵犯人的尊嚴了,那也是邪教的特征。

比如,曾經沸沸揚揚的山木,他們的企業文化裏就是偶像第一。當然,企業文化原本就來自領袖性格中的成功因素,領袖性格中的優秀品質融入到了企業。但是,山木公司卻將領袖性格中的失敗因素、惡劣的品質融入了企業。

在山木公司裏,宋山木當政的時候就有一種不正的味道。比如,員工來到公司之後要改名,這就限製了人的自由,員工連姓名權都沒有了。又要彙報思想,又要受到行為監督,女員工宿舍的鑰匙都要領導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