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競爭對手是一定要防範的,這是最大的一類風險,因為競爭對手有作案動機。我們在分析一些刑事案件的時候總要先分析作案動機,因為你出了問題,競爭對手獲利最大,所以競爭對手有作案動機。
第二,來自客戶的風險。客戶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之後,也會對企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三,來自員工的風險。如果內部員工覺得很不爽,也會做出一些事情來威脅到企業。
第四,來自自然災害的風險。自然災害很多時候也是可以防範的,比如可以通過保險的方式防範自然災害。
第五,來自媒體輿論的風險,有一些企業比較傻,請律師製定了一套製度,覺得可以萬無一失,在法律上一點問題都沒有了,但還會有風險。以前的三株就是這樣的,在法律上一點問題都沒有,最後還是倒閉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輿論。所以你不能隻指望著用律師來防範風險,有些風險不是律師的責任,但也要防範。
第六,來自合作夥伴的風險。當年,胡誌標的愛多VCD就是這樣,競爭對手沒有用手段來破壞,客戶沒找他的麻煩,員工沒有做特別的事情,他是被幾個合夥人搞倒了,最後被送進了監獄。
第七,來自政府的風險。政府有監管、有條例,不要以為政府不管你,你就可以膽大妄為。哪怕你是有特殊關係,也要有所收斂,不要為所欲為。
第八,來自企業自身的風險。什麼叫企業自身的風險?一般來說,企業自身的風險是指領袖的風險。宋山木出了事之後,“山木”這個牌子就成了企業的心病,這個牌子企業以後還要不要?
領袖和企業綁得太緊,結果往往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一般來說,企業最好別用領袖的名字來命名。這裏含有一些隱患,除了名譽的風險,當然還有領袖自身的風險。
有人可能會說,為什麼有那麼多傳承百年的企業用人名的比較多?其實,當時他們也沒想到要傳承百年,也就是一家私人店,後來做長久了就沒改,就是這樣。
當時他們也沒有那麼多經營管理知識,咱們現在是要做新經濟領袖,總不能像他們當時那樣做。因為商標也有價值,一旦你叫了一個名字就不好改了。如果你沒用自己的名字做商標或者想用自己的名字做商標,可以多一種考慮。
企業不用領袖的名字,相對來說風險防範的難度會小一些;用領袖的名字,風險防範的難度就高一些,尤其是領袖還在世的時候。如果領袖已經駕鶴西去了,也就罷了,可以叫麥當勞,也可以叫肯德基,也可以叫杜邦,因為這些人已經蓋棺定論了。如果領袖還活著,風險就會非常大,風險防範的難度很高。
如果實在要用領袖的名字,領袖要自己十分檢點。如果不用領袖的名字,對自己的要求可能就是五分、八分;用了領袖的名字,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十分了。我們前文講過,領袖不檢點,可能會造成人亡車沒毀的後果,比如國美,雖然黃光裕進了監獄,但國美還是國美,這就是人亡車沒毀。
其實,最好的做法是,叫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名字,這樣容易讓人產生歸屬感,當然,這是製度之外的問題了。
企業風險等級
針對這八個方麵的風險,企業家還要注意一些什麼問題?比如,競爭對手一般常用的手法是詆毀、競爭、騷擾;客戶一般會因為自己的聲譽、利益受到損失,而來找你的麻煩。政府方麵會是財稅、法律的問題。員工方麵就是勞工、保險、侵權、泄密等問題。企業自身會涉及領導、品牌、產品。合作夥伴一般涉及利益、合同、股權。媒體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曝光、炒作,有些媒體有不良從業人員的可能還會要挾你。自然災害的風險,主要是一些災害和間接的傷害,比如日本由於核泄漏事故,間接傷害了其他很多企業,日本旅遊業更可謂是損失慘重。
如果按照八個方麵的風險進行評級,可以把風險分成十一個級別,從零級到十級。不是什麼事情都要防範,真要事事防範的話,老板每天都要緊張死了。比如,零級到二級是晴天,二級到四級是陰天,一般來說,晴天和陰天,隻要相關人員進行防範就行了。
四級到六級是雨天,這就要報告給高層了。七級到八級是大雨,要及時彙報給高層,引起高層足夠的重視。九級到十級是暴雨,所有的事情都得老板親自過問了。
把企業的風險等級畫出一個雷達圖,製高點就是高層領導的防範點,中點由中層管理者重點負責,低點由具體崗位上的員工來負責任,層層把關。
在製度上,我們要從流程上分四塊進行管理。第一,規劃。不是有一個風險防範辦公室就萬事大吉了。一般來說是要風險小組來作規劃,這是一個部門。第二,教育。由人力資源部門和有關的安全部門去負責教育,誰規劃,誰教育,這是兩種不同的行當。誰沒規劃好,誰沒教育到位,便於將來追究責任,要不然出了問題,隻能是老板的責任。第三,執行。具體風險防範工作要做到位。第四,督查。執行過程中,如果沒執行到位,存在隱患,督查沒查出來就是督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