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優勢互補:組織的能量(5)(3 / 3)

甚至有人在想,奧巴馬變革會是又一個“羅斯福新政”的開始嗎?很多人對他寄予了厚望。但一年後,奇跡並沒有發生,奧巴馬也沒怎麼樣。美國人對他很失望,包括黑人群體也指責他辜負了90%支持他的黑人選民。

黑人群體為什麼會失望?其實奧巴馬並不是“親黑”的總統,就連他自己都說:“我是整個美國的總統,這不代表我能通過一些隻讓黑人群體受益的法律,我能做的就是確保可以顧全所有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群體。”

奧巴馬是黑人,但他不是黑人總統,他是整個美國的總統,他的身份決定他要維護整個美國的利益,而並非黑人群體的利益。因為總統的權力與職責是製度規定的,國家的製度決定了總統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奧巴馬必須遵從國家的製度。

當然,不止這些,奧巴馬的對外政策也遭到質疑。2009年11月,奧巴馬訪華,但他的表現卻在國內受到了激烈的抨擊,美國人說他表現得過於恭敬,說他沒有就人權問題充分坦率地發表意見,說他沒有向中國大力施壓要求調整人民幣彙率,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是美國對華的態度改變了嗎?奧巴馬對中國真的那麼友好嗎?也未必。就算是友好也是有條件的,美國還需要中國在一些重要且困難的問題上與其合作。和尼克鬆、克林頓一樣,奧巴馬並不是“親華派”,而是在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他是美國總統,必須始終捍衛美國的核心利益和價值,乃至於美國人、美元的利益。這些在美國的製度裏都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奧巴馬必須這麼做。

規則引導行為,製度決定行為,就注定了奧巴馬改變不了美國,因為他改變不了美國製度。當然,這也決定了奧巴馬成不了華盛頓那樣的民族領袖。其實,奧巴馬也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出了一本書叫做《我們相信變革》。沒錯,變革是一把鑰匙,但遺憾的是,他沒有找到變革的大門。

很多企業家也是這樣,想變革,卻苦於找不到門。那麼,這扇門究竟是什麼?是製度。很多企業調整戰略、調整產品,也在不斷地創新,這些都沒錯,但千變萬化都不如製度創新。

就像教育一樣,教育製度不改變,教育事業就沒有希望。同樣,企業製度不改變,企業就沒有輝煌。所以,無論是奧巴馬還是企業家,現在對變革一頭霧水的話不要緊,要緊的是想辦法打開這扇門。怎麼打開?不妨學學卡洛斯?戈恩。

戈恩的撒手鐧

日產汽車公司是日本三大汽車製造商之一,擁有堪稱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研發中心,被汽車界稱作“技術日產”。但是,因為日產內部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成本控製不力,從1991年到1999年,日產汽車公司連續九年虧損,公司瀕臨破產。

1999年5月,雷諾完成了對日產的收購,卡洛斯?戈恩從法國雷諾公司“空降”日產董事會並擔任首席運營官。一上任,戈恩就著手查找日產衰敗的核心問題,結果他發現,真正的原因是每一名日產員工都缺乏危機意識,經營團隊沒有明確的目標或者清晰的計劃。

了解了這個情況之後,戈恩就開始進行企業整頓。戈恩使出了撒手鐧,對習慣於“和風細雨”式改革的日本人,他采用了“外科手術”式手法,對日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一係列西方化的改革:減少一半零部件供應商,三年內讓采購成本下降20%,削減20%的銷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公司在三年內裁員21000人,關閉5家工廠,賣掉所有與汽車生產無關的產業,其中包括房地產股票和令日產公司引以為自豪的航天部門。這種改革打破了日本固有的“企業聯合”體係,運用跨部門團隊有效運作最終拯救了日產。

雖然戈恩一連串的動作使日產公司、供貨廠家以及這些廠家的職工都感到痛苦,因為這讓許多人的利益受損,但直接成果是僅兩年時間便讓岌岌可危的日產汽車脫離破產邊緣,讓連續七年虧損的日產首次實現贏利。日產公司由一個掙紮的企業變成了一個健全的企業。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戈恩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雖然他是一位西方人,但他卻成功改造了一家觀念閉塞、作風保守的日本巨型企業。當然,從日產的改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是所有的製度都能長盛,隻有好的、與時俱進的製度才可以保證企業長盛。

對於每一個企業來講,有製度還不行,還要有好的製度。這就像火車軌道,有了車軌隻能解決跑火車的問題,但要想火車跑得快,就需要有快速軌道,用一般的軌道跑高鐵肯定是要出問題的。製度也一樣,壞的製度像壞了的車軌,在這樣的車軌上行走,難免會車毀人亡。好的製度不僅能讓車跑得快,還很安全。戈恩就是這樣一個很會鋪軌道的人。企業家們不妨學學他,建好車軌,坐穩江山。

英雄式領導創造了巨大的業績,這決定著一個企業能否強盛;製度創造了無數英雄,這決定著一個企業能否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