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製度需要從1.0版開始做起,不用那麼複雜。我看過一個企業的製度有相當厚的一本,看一遍估計要半個月,要真正掌握了這些製度,估計得三年。太複雜的製度,不利於執行,所以製度還是簡單一點為好。變量越多,可控性越差。
製度審計
企業年年都要進行財務審計,但是很少聽說企業要進行製度審計。其實,每個企業每年都應該進行一次製度審計。製度審計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哪個地方有缺損?哪個地方有冗餘?哪個地方有錯亂?逐一進行檢查。
第一,檢查哪個地方有缺損。我們發現,大部分企業都是憲章和製度規範方麵的缺損比較多。
第二,再檢查細一點,哪些製度是冗餘的。把多餘的製度清一清。為什麼我們要進行機關製度改革?也是因為很多製度是多餘的,該清當清,該改則改。要不斷進行製度檢查,讓製度簡潔化,讓流程更順暢才行。
第三,檢查哪些製度是錯亂的。有時候是製度不多不少,但是錯位了,混亂了,尺度不準了,這也要檢查。
每年進行一次製度審計,不是說要把製度一下子改成世界上最完美的,而是要每年修訂一點,每年完善一點就夠了。一個製度改動太大,如果員工不適應,遇到的抵觸也會很大。製度要漸進式地改動,每年有10%的改進,那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逐年推進,就會逐漸形成一個好的製度體係——一法兩製三規範。
企業風險雷達和製度防範
當前企業遇到的問題是經常出風險,而且企業很少有風險防範製度時,不防範風險就成了最大的風險。什麼叫風險?就是出現讓你毫無防範的危險。有防範了,就不是風險了。一個企業一定要有風險員,如果你有這樣的意識,就知道應該怎麼防範風險了;如果你忽略了風險員,危險就會讓你猝不及防。
風險來自哪裏
企業的風險主要來自八個方麵:競爭對手,客戶,員工,自然災害,媒體輿論,合作夥伴,政府和企業自身。
第一,風險來自競爭對手的競爭。如果你發現有人在攻擊你的企業,而且手法極其專業,那基本上是競爭對手做的,比如某某家具被曝光不合格,攻擊手法都是恰到好處地打在七寸上,那就是來自競爭對手的風險。
我給一家叫玥瑪鎖業的企業做過谘詢。玥瑪鎖業的品牌是玥瑪,原來叫鏢臣。這家企業的營銷做得特別好,成長很快,基本上就要成為鎖具行業裏的冠軍。因此,很多企業來挖他們的人,來搶他們的市場,來模仿他們的方法,這些都被他們一一化解了,企業繼續發展。這家企業有一招營銷非常厲害——懸賞50萬元開鎖。
把他們的鎖拿出來,如果有人在既定時間內能夠用技術開鎖的方法打開,而不是把鎖砸碎,就會得到50萬元的獎勵。比方說有人能在5分鍾內打開鎖,那就獎勵這個人50萬,這項活動還請了公證處作公證。
這種營銷方法走遍全國各地效果都非常好。結果到某縣之後出現了問題。來了一位鎖匠,三下五除二就把鎖打開了,然後把鎖扔到台下去,準備拿賞金。玥瑪鎖業的人都蒙了,他們覺得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他們的鎖已經申請了專利,按理說不可能被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打開。就在他們猶豫的時候圍觀的一群人開始起哄了,“轟”地一下子上來搶錢。
老板當時腦袋裏一片空白,但老板不愧是做老板的,抱著錢就跑。當時還有保安,保安也被打了,因為人家是有備而來拆台的。老板回去後,左想右想,越想越覺得不對,那個人是怎麼上來的,怎麼拿的鎖,怎麼開的鎖,仔細地一遍遍看錄像。最後他發現,那個人是把鎖拿到手之後又從腰裏掏出來另外一把一模一樣的鎖,用的是變魔術的手法。
發現了這一點,玥瑪鎖業就不給賞金,但是人家告他欺詐,玥瑪鎖業又沒有有力證據,因為錄像也不太清楚。結果他們還沒收到判決書,一些媒體卻早已對此開始了瘋狂炒作。當時中央電視台《經濟與法》欄目還專門做了報道,最後玥瑪鎖業幹不下去了,忍淚回鄉重新注冊了公司。
經過兩年的努力奮鬥,玥瑪鎖具又聲名鵲起。後來他們發現了當年的事件確實有貓膩,原來當年的事是某家競爭對手所為。那件事發生之後,當地的媒體做了一篇報道,競爭對手自己花錢買了很多的報紙,分發給經銷商,把消息散布到社會上去。
從整件事的發展來看,競爭對手是早有預謀的,但是你明知道是競爭對手做的,又抓不到證據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缺少防範意識是不行的。
後來倒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競爭對手起了內訌,因為分贓沒分勻,有人主動提供了證據。最近,中央電視台又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