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有效授權經營的關鍵(1 / 3)

一、授權經營需要“三心”

授權經營需要“三心”,即愛心、耐心和信心。“三心”主要體現了企業領導的人格修養,人格修養未達到一定境界的企業領導,是不能有效授權經營的。”

(一)愛心

如果企業領導對員工沒有強烈的愛,對企業沒有強烈的愛,對社會沒有強烈的愛,他就不會授權,因為他隻是把企業的所有事當成是自己的事。

1.愛是機會

在企業中,企業領導的愛心主要體現在為員工提供成長的平台,這個平台就是機會。

有些企業領導擔心自己一旦給了員工機會,員工卻沒有把事情做好。

某企業的總經理曾經對我說:“胡老師,我就是擔心他們失敗。”

我反問他:“你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他說:“領導給了我許多機會。”

“是的,”我說,“如果領導不給你機會,你能獲得成長嗎?給予機會也包括接受員工的失敗,當一個人失敗了很多次,他才能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才能獲得成長,才能得到發展。所以,我們給員工愛,就是要給他平台,讓他成長。”

2.愛是行動

愛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名詞,它表現在行動,即采取具體的措施去熱愛員工。企業領導要用心接近員工,把自己的身份或架子放下來。隻有當企業領導把自己的架子放下來後,才能跟員工融合在一起,才能和員工順暢地溝通,也才可能打開員工的心。在打開了員工的心以後,企業在為員工提供成長的機會時,員工也容易激發出自己的潛力,把工作做好。

有一句話說,認真做事隻能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隻有當員工打開了心扉,才能將事情做好。

3.愛是無分別

瑞典一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從愛來講,它的主體和客體是沒有分別的。當你愛世界、愛他人甚至愛你的敵人時,實際上你是在愛自己。愛的主體和客體是統一的。

一次,在上課時,有位學員問我:“胡老師,在這些學員中,你最喜歡誰?”

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作為老師,如果喜歡張三不喜歡李四,老師的愛就是有形的,有形就是局限。優秀的老師的愛是無邊的。當表現出對一個人的愛和對另一個人的不愛時,那個沒有接受到愛的人會很敏感。他感覺到你不愛他時,他也不會愛你。”

要想愛自己,你就必須愛世界、愛他人甚至愛你的敵人。當你心懷愛的時候,你就能感覺到快樂。真正的障礙是自己。有時候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解決不了問題,可能是因為我們愛的能力還太小,這時我們就需要提升愛的境界。

愛有三個境界:“小我”、“大我”和“無我”。如果企業領導想授權,他必須從“小我”走向“大我”,然後再進一步走向“無我”。

愛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資源。愛,不僅是一種手段,還是一個結果。

4.愛有原則

任何時候,愛都是有原則的。我對那些過分溺愛員工的老板說過這樣一句話:過分的善良也是一種罪惡。當企業領導不去約束員工的不良習慣時,實際上就是在害他。有時候,企業領導對員工越狠心,就表明對他愛得越深。

企業領導要扮演好兩個角色:一個是天使,一個是魔鬼。天使就是愛,魔鬼就是原則,在提倡愛的同時,還要堅持原則。如果不堅持原則,就相當於一個人總闖紅燈,卻沒有人教育他,說不定哪天他就會發生交通事故。

(二)耐心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生活、工作中一定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

1.耐心是規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規律,企業領導在處理事情時,要有耐心。辦企業尤其需要耐心,畢竟,企業要經曆春夏秋冬,還要麵對種種考驗。我有一次問隆力奇的董事長徐之偉一個問題:企業家需要什麼樣的特質。他說,需要耐心,還需要勇氣。

我問他為什麼需要耐心。他說,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企業的發展速度太快,如同孩子成長太快一樣,會容易缺鈣。所以,當企業的發展速度過快時,有時候未必是一件好事。

2.耐心是愛

當企業領導授權以後,員工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還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企業領導耐心地輔導和幫助他。

其實,耐心是愛心的一種,比如一位母親在教孩子吃飯時,總是習慣先舉起飯勺,當孩子還沒有張開嘴時,她就已經張開了嘴,給孩子做示範。而當孩子學走路時,起初會一次又一次地摔倒,而母親卻耐心地等著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當企業領導耐心地對待員工時,員工就能感覺到他的愛心,也會不斷努力。

3.耐心有度

有些企業領導總是太追求完美,追求完美雖然是一種非常好的品質,但是過分的追求完美就容易吹毛求疵。因為完美是一個過程,並不隻是一個結果。如果企業領導一下子提高了標準,員工卻無法達到時,積極性就容易受到打擊。因此說,耐心有度,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員工才能不斷成長,然後趨向完美。

4.耐心需要時間

張曼玉在40歲左右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美女是時光雕刻成的!”我認為,所謂的美女並不是外表很青春靚麗,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她的心靈美可以散發一種氣質,讓人感覺到她的每一個細胞都有靈魂。通常我們覺得一個人很美卻又說不出是哪裏美時,往往是他的氣質引起的。而氣質往往需要時間的雕刻。

經營企業也是一樣,也需要時間。

5.耐心是智慧

一位哲人說過,智慧從哪裏來?智慧是從寂寞中提煉而來。如果企業領導沒有耐心,定力不足,思考問題時可能就不夠全麵,也不能作出智慧的決策,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就容易出現方向性錯誤。當導向有誤時,個人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意義的。

其實,耐心的人可以享受過程。當個人不會享受人生的過程、不會享受困難的過程、不會享受災難的過程時,他就沒有辦法獲得成長。一個企業要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研發能力,需要建立良好的品牌知名度,這種高端的競爭需要耐心,不是單靠花錢就可以買到的。

(三)信心

信心是黑夜中的啟明星。很多事情並不是做不到,而是我們認為自己做不到,不去嚐試,不嚐試自然不會有結果。這種負麵的循環會破壞我們的信心。

麵對金融危機,溫家寶總理指出,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還要貴重。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信心,最黑暗的時刻,往往也意味著光明要降臨了。在金融危機中,很多企業都倒閉破產。可是,對於那些經曆過很多挫折和困難的企業來說,它們在危機中毅然挺住了。不論什麼時候,都要有信心,做企業的人更要有信心。

我發現,有相當多的企業領導在總結成功的經驗時,都說自己不怕失敗。仔細想一想,在一家企業裏,是企業家失敗的次數多還是員工失敗的次數多?是企業家經受的挫折多還是員工經受的挫折多?答案肯定是企業家,他失敗的次數多了,他的能力和信心也建立起來了,也才能領導企業。

1.相信自己

當一個人願意相信時,他就能創造奇跡。有一位哲學家說,信念就是還沒有看見就已經相信了。

2001年,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即通過五年的努力,我的水平要提高到一定的程度。當我將這個目標告訴朋友時,他們都認為我無法實現這個目標。可實踐證明,這個信心和信念讓我實現了目標。

為什麼我實現了目標呢?因為我學習過潛意識,潛意識的能量至少是表意識能量的3萬倍。潛意識為什麼能擁有那麼大的能量呢?

潛意識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相信,也許有時候相信他人會被欺騙,但那畢竟是極少數的情況。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讓《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從深圳去北京,有個人卻要搞惡作劇,告訴他要往南走,他可能會到香港、新加坡,但他會一直走下去。因為相信,他走過南極再繞到北極,最終會走到北京,因為地球是圓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很有可能他比直接從深圳去北京經曆的事情更多,人生也更加精彩,發現的機會也更多。所以,相信吧!世界上最大的騙子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往往自己不做事情,不敢做事情,還給自己找了很多借口。

有一次,我在小區門口看見一位大媽高舉雙手貼牆站立。我很好奇地問:“大媽,你在幹什麼?”大媽說在治肩周炎。我馬上開始學習,平時走路時也把雙手高舉著。我覺得這個動作非常好,還覺得每個人都有智慧。他說得對我就去做;他說得不對我也知道他說得不對——我不做怎麼知道對不對呢。相信才會有實踐,實踐才會有智慧。

2.懷疑是最大的浪費

懷疑是最大的浪費,這是我在哈爾濱做培訓時一位學員說的話。

一次上課,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每名學員都向陌生人要錢。有一名學員不敢出去,她在內心鬥爭了很長時間。但是,作業必須要上交,她被迫出去要錢了,結果發現,根本沒有她想象的那麼複雜,她剛張口別人就給了她十元錢。她總結說,懷疑是最大的浪費。懷疑是你給別人最差的理由,不要懷疑,相信才能創造奇跡。

其實,當我們相信自己時,難題也開始得到解決了。最大的難題是什麼?是我們自己,但是我們往往感覺不到,認為是世界給我們製造了很多難題。

二、授權者的修煉——戒、定、慧

在上文中,我們了解了授權“三心”,接下來我再談談授權者的修煉——戒、定、慧(見圖7-2)。

圖7-2 授權者的修煉

戒、定、慧和授權“三心”是相通的:戒和愛相通,戒是對自我的修煉,自己修煉好了才能熱愛他人。當企業領導修煉到一定的境界,愛才能無所不在,企業和員工才能互相包容。

有了愛心,個人就能定,定是接受和寬容,即“三心”中的耐心。你的心不僅要像大海那樣平靜,還要像大海那樣寬容,沒有分別,如此你才能接受他人。有了愛和定,你就能有耐心,當授予員工機會時,也會給予員工成長的時間和機會。

慧和信心相通,智慧可以讓你處理工作時得心應手、信心倍增,信心同樣讓人變得智慧。

企業領導要授權,必須放下自己,放下“小我”,從“大我”和“無我”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如何放下“小我”,東方哲學的修煉之道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戒貪、嗔、癡

對名利的貪婪會使個人失去平衡,破壞身心健康。過於貪婪會破壞周圍的環境,使個人脫離係統、陷入孤立狀態,從而無法獲得真實的認知。除了影響對外交往外,過於貪婪的人還容易內心焦慮、傷神傷氣、耗費能量,結果失去控製,成為物質的奴隸,失去人生的自由。

那麼,名利還要不要?答案肯定是要。名利是社會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和他人對個人努力的肯定。但是,名利隻是暫時的,不能代表未來,《紅樓夢》裏的《好了歌》唱出了古人對於名利的深刻的、符合人性的認識。因此,名利不是問題,對於名利的態度才是問題的根源。

貪婪會使人患得患失、會使人生活在恐懼和敵意之中、會使人鋌而走險。除了名利,還有很多也是貪婪的犧牲品,比如情愛,情愛最忌貪,真正的情愛是“無我”的、是奉獻,可是有些人執著於“小我”,處處斤斤計較,最終用貪婪殺死了情愛。

有貪就有嗔,嗔就是生氣、不滿、敵意和仇視。滿足不了貪欲,個人就容易生氣,生自己的氣,生別人的氣。生氣破壞人際關係,使周圍的人痛苦,也使自己痛苦;生氣就是漏氣,你把氣發泄出來,你的心氣也失去了;生氣導致壓抑,破壞潛能,失去親和力;生氣使你活在過去,無法享受當下。

為什麼會生氣呢?因為想自己太多,凡事隻從自己出發,不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到頭來,氣他人就是氣自己。不滿的人斤斤計較,時刻用挑剔的眼光注視他人,時時把自己陷入不知足的痛苦中,感覺這也不好那也不好,把大家弄得很緊張,還會產生敵意和仇視。其實,敵意和仇恨真正破壞的是自己的心智和能力,會使自己痛苦,它是最具破壞性的心理能量。

癡就是頑固的執著於自我,反而迷失了自我;癡就是迷戀外在的事物,在對於物的執著中失去自我。企業家如果沒有對事業的執著乃至狂熱,麵對激烈的競爭,恐怕是一天也堅持不了的。但是,不能過於迷戀外物,否則,因貪生嗔,因嗔生癡。

我們都是平凡人,沒有誰能生下來就開悟,都要經曆一個從“迷”到“悟”的過程。尤其是在經曆了挫折、經曆了發人深省的人和事後,有些人才領悟到生活的真諦。在人生的過程中,擁有豐富的經曆,再遇到名師點悟,這是開悟的最佳機遇。張瑞敏如果沒有被德國人刺激的經曆,也不會體悟到自己的使命。

1.反思

反思是起點,“吾日三省吾身”,隻有意識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才有“戒”的對象。找到毛病隻是開始,關鍵是方法,反思—請益—監督是“戒”的基本程序。

海爾集團的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的企業要追求的是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與其說讓別人來戰勝我們,還不如我們自己不斷地否定自我,不斷地完善自我,不斷地超越自我,才能使我們的企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海爾這種追求卓越與完善的精神確實值得現代企業學習,不僅要從錯誤的答案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還要從正確的答案中找到隱藏的錯誤,骨頭裏頭找雞蛋是自信,雞蛋裏頭挑骨頭是更加自信。

人是習慣的動物,反思首先是尋找自己的不良習慣。生活方麵的不良習慣如抽煙、喝酒、晚睡、打牌、貪吃,等等,是很好發現的,但是主觀上存在的思維習慣就不容易發現了。

反思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自我的同一性,對於心理素質差的人甚至會造成人格分裂。所以,反思不是簡單地做檢討,而是對自己“下刀子”。反思是給大腦動手術,是需要真實麵對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誰都知道抽煙有害健康,但是能戒掉的又有幾人?反思就要對自己狠一點,NO EXCUSE,不僅要“下刀子”,還要“刀刀見血”。

2.請益他人

請益他人是持戒的重要手段。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反思自己總難免有“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所以,我們需要老師的指點。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埋頭苦幹往往百思不得其解,而如果有人指點,往往能豁然開朗。

請益他人需要開放心胸,開放顯真誠。真誠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感動他人。當別人被你的真誠感動時,他才會用真誠回饋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果你不真誠,就等於在彼此間設置了一堵用虛偽、防備和懷疑之磚砌成的牆,對方感覺不到你的誠意,自然就是對牛彈琴,多說無益了。

請益他人還需要放下,即放下架子、放下身份、放下麵子。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隻要我們放下自己,哪裏都有值得學習的人,誰都可以做我們的老師。有的人自詡謙虛,見人就說“請教”,其實,他一點兒也不虛心,他的心裏裝滿了自己的高見,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有色眼鏡,隻肯接受和自己對上“頻道”的人,其他的一概列為“不行”,這種人患有嚴重的“精神潔癖症”。更有甚者會將謙虛當做抬高身份的噱頭,每每向人請教總是擺出一副“看得起你”的姿態。

放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界是多樣的,個人隻是多樣世界的一份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不正確認識自己的話,就談不上放下,因此,不僅要正確麵對,更要真實麵對,真實麵對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也才能真誠地麵對別人。

3.監督

持戒還需要把自己置於自己和他人的監督之下。

自覺是成功的起點,持戒是戒自己,不是戒別人,所以首先要自我監督。但是,人總是有惰性的,總喜歡給自己找各種借口,意誌力再強的人也有鬆懈的一天,俗話說“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所以自覺之上還要有方法,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我們在健身房跑步時,一般會先在跑步機上設定一個時間或者步數作為目標,並用這個目標來督促自己。

自我監督還不夠,我們健身時還需要教練,教練不單教你一些技巧,還在監督你。領導者更好找教練,下屬就是教練,因為你要求員工怎麼做,你最好自己先做出個樣子來,把自己置於員工的監督之下,把自己放在最明亮處,你的做法就會成為員工學習的榜樣,你和你的員工就互為教練了。還記得上小學時,如果老師把“值日生”的袖章戴到我們的手臂上,我們不僅承擔了監督別人的責任,內心還油然而生一種敬畏感,這種敬畏感要求我們先把自己做好。“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所以,自我監督最多做到獨善其身,而請人監督、互相監督能使大家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