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說:“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孫子兵法.用間第十三》)意思是說,將領要事先了解敵情,不要求神問鬼,也不可要輕易進行主觀推測,更不能用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去驗證。孫子主張在用兵時不可迷信,而要根據實情分析形勢,從而有針對進行出擊。
同樣,對於企業而言,如果企業經過分析市場環境,調整經濟形勢製定一套完備的預警機製,就能及時有效地預防危機的出現,也就不會產生因突發事件帶來一係列的病患。
這個道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就已經懂了。
春秋戰國時期,魏文王問著名醫生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你說說你們之間到底誰的醫術更好呢?”
扁鵲回答說:“大哥醫術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奇怪說:“那為什麼你的名氣最大呢?”
扁鵲答道:“我大哥是在病情發作之前治病。由於一般人在自己發病之前覺察不到,所以也不知道我大哥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隻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是在病情初起之時給人治病。所以,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因此他的名氣隻及於本鄉裏。而我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人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做一些在皮膚上敷藥的大手術,就會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後控製不如事中控製,事中控製不如事前控製。但是,一家國際谘詢機構的調查表明,沒有進行過危機管理培訓的企業經理占80%,更不用說在企業內部建立危機管理程序了。於是一些企業出現危機時,管理者常常會束手無策,錯失了處理危機的最佳時機。
2003年 2月,國內某重要報紙發表文章對達菲的不良反應進行質疑,並向當地公安機關舉報。達菲的生產商羅氏公司在此次風波中,倉惶應戰,連發五招,但招招落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負作用,陷於空前被動之中。與強生公司把公眾放在首要位置上相比,羅氏公司在危機管理中步步都是錯棋。
第一步:拖延記者。麵的記者的采訪要求,羅氏公司把時間拚命往後麵拖。結果錯誤地估計了事故規模,忽視了能夠贏得公眾同情和支持的可能性,從而錯過將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時機。第二步:推延責任。從危機爆發後公司在接受記者采訪的語言及致媒體的新聞稿來看,公司一直在轉移注意力,推卸責任。 第三步:利益引誘。當媒體要求采訪時,羅氏公司企圖以利益換利益,竟然以投廣告為誘餌。第四招:威脅。在羅氏與媒體的溝通中,屢次出現“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企圖嚇退媒體。第五步:利益熏心。在危機發生後,羅氏公司不僅不反省產品本身質量和功效,反而為了經濟利益繼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