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冬天是躲不過的淨化器(1 / 2)

孫子說:“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孫子兵法.九地第十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敵國境內進行作戰的一般規律是:越深入敵國腹地,我軍軍心就越堅固,敵人就不易戰勝我們。在敵國豐饒地區掠取糧草,部隊給養就有了保障。

孫子認為,在敵國境內作戰越是深入危險的境地,軍心就越堅定。困境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是嚴峻的生存考驗,但是隻有經過“危機”的洗禮和磨煉的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經曆過低穀的考驗可以找到更大的生存空間。

危機是企業成功的必修課。很多行業都經曆過嚴冬的考驗,企業家都是在突破困境,戰勝危機的奮鬥中開辟道路,實現品牌升華。冬季是自然界的也是人們生活中的常態一樣。

正如阿裏巴巴集團CEO馬雲曾經坦言:“別人都說互聯網的春天到了,我並沒有覺得互聯網的春天來了。有冬天一定有春天。冬天來的時候,不一定人人都會凍死;春天來的時候,也不一定人人都會開花結果。”他甚至還認為冬天越長越好。”

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也說過:“冬天的寒冷是社會淨化的過程,大家想要躲掉這場社會的淨化,是不可能的!因為資源隻有經過重新配置,才可能解決市場過剩的衝突問題。”正是因為他有如此強烈的憂患意識,帶領著華為人平穩地度過經濟的寒冬。

華為公司最著名是文章莫過於《華為的冬天》。這篇文章發表於2000年。當年,華為公司的銷售額是220億元,以29億元利潤額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這個成績讓很多同行豔羨不已。當時的商業形勢也堪稱“一片大好”,網絡泡沫破滅的寒流還未侵襲中國,國內通信業增長速度仍在20%以上。但就在這時,任正非卻卻借助這篇文章預言“冬天”即將來臨,並且大談危機和失敗。他在《華為的冬天》裏如此寫到:

“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麵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也許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

這就是任正非的危機意識。任何危機意識都是來自於對現實成就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擔心,以及對新知識、新成就的渴望。一個對現實成就感到滿足的企業,必然是停滯不前的企業,必然麵臨著被淘汰的危險。一個絲毫沒有進取之心的企業,必然淹沒在快速向前發展的滾滾浪潮中。華為為什麼能在短短10年時間內,就成長為電信網絡方麵的領導者,其根本原因是擁有一顆永不滿足的進取之心,由此生發生生不息的前進動力。

任正非每次提到“冬天”時,華為就會處於生存的本能,集聚資金。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任正非再次提出“行業冬天”,華為就開始計劃出售旗下手機終端設備部門。任正非有意出售該部門50%~60%的股權,從中獲得約40億美元的資金。這被業界解讀為繼2001年出售華為電器之後,華為準備的又一件過冬的“棉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