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成功者提醒自己離破產有多遠(2 / 2)

三株集團因未處理好突發事件而留下永久的遺憾。

三株集團曾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營企業的領先者,自1994年進入市場,很快成長為橫跨全國十幾個省、擁有600多家子公司、2000多個辦事處、15萬員工的大集團公司,並在中國範圍內建起了最大的市場營銷網絡,被稱為“三株速度”。

然而誰也不曾料到,由於一個“常德事件”,這個巨人跌了一大跤。

湖南常德某個人聲稱自己77歲高齡、身患多種嚴重疾病的父親,因於1996年6月服用三株口服液後引起高蛋白反應於兩個月後死亡,因此提出向三株集團索賠300萬元。

事件發生後,三株認為對方證據不足,他們難以接受索賠,選擇法庭解決。這個選擇在後來被證明是過於輕率。當與對方的調解陷入僵局時,三株沒有及時請公安部門介入,進行嚴格的司法調查、及時澄清事實。以至於後來出現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時的法律糾紛,案情出現了“誰都說不清”的局麵,這對三株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很快此事引起媒體輿論的關注,當三株發現法庭裏擠得密密麻麻的全是媒體記者時,三株領導者才意識到形勢的嚴峻。接著,三株做夢都想不到的結果發生了:常德法院居然判三株敗訴!從此,形勢急轉直下,媒體對此大肆渲染,幾乎不可收拾。

這次事件使三株的銷售額從70多億元跌到10多億元,直接經濟損失達40億元,損失7億元銀行存款。最為致命的是三株社會形象瞬間崩潰,整個營銷體係的幾乎全麵瓦解。工廠全麵停產,15萬員工下崗了13萬。而留守骨幹也因為士氣低迷而流失嚴重。

後來在初審判決一年後,經過三株人的不懈努力,法律終於還給了三株應有的清白,但一切都晚了。最終三株盡管贏了官司,卻輸了形象,輸了市場。盡管三株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但今日的三株與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

三株陷入困境不是由於其產品質量的問題,主要是對危機誤判造成的。如果在事件一開始,三株能主動找到合理方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那麼後來的危機就不會再發生;即使調節失敗,如果能及時申請司法部門進行調查實情,取得有利證據,情況也不會太糟糕;就算司法調查取證失敗,如果能有效地和媒體溝通並取得政府部門和公眾的諒解,那麼事情也不至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整個事件的任何一個階段,如果三株能夠對事件本身的嚴重性有足夠的判斷,那麼這一事件很可能就是是另一種結局。

企業家如果不能對危機進行充分估計和預測,就不能對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更談不上預防危機。企業應該建立憂患思維,以此來更好地應對危機的發生。認真麵對企業可能遇到的危機與災難,並盡可能在危機與災難發生前解決,如果不能解決,至少也應將危機與災難的損失降低。任何企業都應該吸取三株的教訓,無論企業目前的成就多麼輝煌,也都要時刻保持警覺,做一個能夠預判危機的良醫,而不是做一個毀於大意的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