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說:“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孫子兵法.軍爭第七》)意思是說,“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以迂回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孫子認為在曲折的,困難不利作戰的情況下,換一種思維模式和方法,甚至是退縮或忍讓,不乏是一種好的選擇。這樣往往倒能自己擺脫困境,反過來爭得先利和主動,贏得勝利。
這種以迂為直的方式體現了的創新思緒,也就說,企業在進行創新過程中,不要害怕陷入困境而不敢行動。失敗是企業創新路上的必經之痛。在企業創新的過程中,成功和失敗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麵,我們崇尚成功,同時也要容忍失敗。”創新過程中的失敗從一定程度也是無形財富的積累過程。
一個積極、創新、追求成功的企業,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容忍失敗。強生的信條之一是:“你必須願意接受失敗。”艾默森公司的奈特也強調:“你需要有承擔失敗的能力。除非你肯接受錯誤,否則你不可能有任何創新、突破。”對失敗的容忍精神已成為許多傑出公司的精神內涵之一,容忍失敗不是對放縱失敗,而是要善於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分析問題從失敗中再進行創新。甚至在失敗中也可能有意外的成功。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因禍得福”的例子。
1973年,美國物價上漲,貨幣也隨之貶值,在房地產業表現得尤為突出。同時,房地產的利息不斷地上漲。因此,美國建築商開始設計麵積較小、價錢便宜的基本住宅。盡管這種房子較以前便宜,且一般年輕人也可以買得起,然而這項工程卻是一項失敗的創意。
地產商最初試圖用降價和長期低息貸款來吸引顧客,卻沒有人買這種“基本住宅”。美國很多地產商認為顧客失去了理智。其中,有一家小公司決定調查出事件的真實原因,結果發現顧客心理微妙的變化。他們想要的第一間房子,不再像過去的時代一樣,用來住一輩子的,美國年輕人想要的房子必須具有雙重價值。那就是既可以遮風擋雨,又可以再次換成現金,他們的目標是幾年之後再換一個較大的房子。
於是針對顧客的這種心理,這家公司製定出了一套換房子的計劃:在5年至7年內,顧客可以將第一間房子賣給公司,然後,再向公司購買第二間較大較舒適的房子。而且這套計劃幾乎沒有風險。結果表明,購買第一間房子的人潮洶湧不斷,並持續了很長時間。
美國的這家建築公司在從“意外的失敗”中獲得創意源之前,還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公司。5年之後,很快遍布了美國七大城市,並在各大城市排名第一。
當麵對“意外的失敗”時,管理者通常傾向於室內的研究與分析。但這種閉門造車的方式往往是錯誤的。創新的價值在於走出去,聽聽客戶怎麼說,看看市場的情況。我們應當從“意外的失敗”中汲取不竭的創新動力。
既然創新過程中無法繞開失敗,要想“在失敗中前進”,必須克服對失敗的恐懼,隻有有效處理失敗帶來的恐懼與重新建立願景之後,才能達成非凡成就。
克服恐懼理解容易,但真正讓我們直接麵對“失敗”卻非常不易。為了加快創新速度和大大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以適應競爭的需要,如何才能克服創新帶來的失敗恐懼心理呢?
一是要公開支持失敗。要想及時做成任何一件新鮮事都必須對失敗給予公開的有力支持——不隻是支持“有意義的試驗”,而且要公開支持失敗本身,要公開談論失敗。
二是要獎勵失敗。獎勵那些最有意思、最富創造性、最有用處、最快的失敗,可以用一些富有幽默感和玩笑意味的實物來獎勵,如彎曲的高爾夫球杆、兩輛汽車撞在一起的模型,企業可以要求經理人定期這樣獎勵下屬。甚至也可以每年舉行一次“遺憾者宴會”。以激發下屬創新的積極性。
三是設立失敗專用基金。當代社會是一個科技高速革新的時代,要想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及時、迅速的技術創新當然是不能“遲到”。為了解決研發人員“摔跟頭”的後顧之憂,企業可以設立科技風險基金,新項目研發成功盈利後返還研發經費,失敗了經費則由基金承擔,研發人員就可以放手大幹了。
總之,創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有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清白、立得最直的是石頭雕成的人,但它永遠不會做事情。敢為人先、敢吃“螃蟹”的創新者,是崎嶇道路上的跋涉者,是走向高峰的攀登者,而失敗恰恰是其邁向成功的階梯。一個不能寬容失敗的企業,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
鼓勵自由創新、寬容創新失敗,是檢驗一個企業是不是有創新勇氣的試金石。當創新者有所失誤、有所失敗之時,企業理應提供一種寬容的氛圍,鼓勵他們在前進的征途上,以誌氣和膽氣創造造福時代的輝煌業績,用銳氣和豪氣寫就排除萬難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