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1 / 1)

孫子說:“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則共城可拔。” (《孫子兵法.九地第十一》)意思是說,沒有必要去爭著同天下諸侯結交,也用不著在各諸侯國裏培植自己的勢力,隻要施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兵威施加在敵人頭上,就可以拔取敵人的城邑。

但是,對於企業而言,想要做大做強,就必須要向國際化的大企業學習先進經驗,學會借勢,隻有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達到更高的高度。

蒙牛就是一個通過“借勢”發展壯大起來的國內知名企業。

1999年,在內蒙古草原上一片荒地中第一次豎起了蒙牛的旗幟。僅僅通過短短的六年時間,它以“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跡”搖身一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乳業頂級品牌,它是如何以如此之快的速度使得“盡人皆知”,又是怎樣在強大的競爭對手壓力之下躋身全國乳業前列?原來,蒙牛深知“借勢”的作用,在自己很弱小時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樹立了超越的目標。

最初的蒙牛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企業,錢少,名小,勢薄。更為殘酷的是,蒙牛與伊利同城而居。在獅子鼻尖下遊走,在巨人腳底下起舞,在魯班門前耍大斧,行嗎?事物總有兩麵性。伊利既是強大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蒙牛學習的榜樣。伊利不正為蒙牛提供了後發優勢嗎?好,那就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於是,蒙牛的借勢之作騰空而起: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

內蒙古乳業的第一品牌是伊利,這是世人皆知的。可是,內蒙古乳業的第二品牌是誰?沒人知道。蒙牛一出世就提出創“第二品牌”,這等於把所有其他競爭對手都甩到了身後,一起步就跨到了第二名的位置。而且,伊利也是中國冰激淋第一品牌——蒙牛這光沾大了,這勢借對了。目標明確了,創意也出來了,如何用最少的錢傳播出最大的效應呢?

經過詳細的考察和比較分析後,孫先紅認為在呼和浩特,花同樣的錢,路牌廣告的效果比電視廣告還要好。當時在呼市經營路牌廣告的益維公司,大量資源處於閑置狀態,沒人認識到這是一塊寶貴的廣告資源。

孫先紅就用“馬太效應”策動益維負責人:你的牌子長時間沒人上廣告,那就會無限期地荒下去,小荒會引起大荒;如果蒙牛鋪天蓋地做上三個月,就會有人認識到它的價值,一人買引得百人購。所以,我們大批量用你的媒體,其實也是在為你做廣告,你隻收工本費就會成為大贏家。

結果,蒙牛隻用成本價,就購得了300多塊路牌廣告的發布權。發布期限為三個月。媒體有了,怎麼發布?用紅色!因為紅色代表喜慶,紅色最惹眼、最醒目。出奇兵!不能陸陸續續上,必須一覺醒來,滿大街都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1999年4月1日這一天。人們一覺醒來突然發現所有主街道都戴上了“紅帽子”,道路兩旁冒出一溜溜的紅色路牌廣告,上麵高書金黃大字:“蒙牛乳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並注:“發展乳品工業,振興內蒙古經濟。”

一石擊起千層浪。奪目的廣告牌吸引了無數探尋的眼睛,角角落落流轉著不約而同的話題:“蒙牛”是誰的企業?以前怎麼沒聽說過?工廠在哪兒?聲言創“第二品牌”,是吹牛,還是真有這麼大的本事……這樣一來,人們認識蒙牛了。

但隨後,蒙牛卻遇了一件不尋常的事。1999年5月1日,一夜之間,有48塊服務蒙牛的路牌,被不明身份的人掄著棍棒砸得稀爛。蒙牛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內蒙古幾乎所有媒體都參與了報道。5月份是“聲討月”,《誰砸了蒙牛的招牌?》、《路牌廣告慘遭損毀》、《“砸牌”莫如攤牌》……一篇篇報道,一張張圖片,見諸報紙,飛入千家萬戶。

6月份是“剖析月”,《蒙牛挑戰伊利》、《蒙牛在伊利門前擺擂台》、《伊利蒙牛誰將挺立潮頭》……一篇篇報道,一張張圖片,通過報紙,再次飛入千家萬戶。蒙牛的廣告牌被砸了,雖沒能找到作案者,但人們了解蒙牛了,蒙牛“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理念,以疾風暴雨之勢,已經深入人心了。

蒙牛能夠做到在短時間讓人認識、了解,最終認同它的理念,不僅僅是由於強大而巧妙的廣告攻勢,更得力蒙牛向乳業巨人伊利的借勢。如果沒有伊利的“第一”,蒙牛也就無從想出“第二”。我們可以看到,蒙牛整個造勢過程,都是以伊利為標竿的,無論是以蒙牛的“前輩”,還是以競爭對手的身份出現,重要的是最終蒙牛高高地站在了伊利這個巨人的肩膀上紅了起來。

牛頓說,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隻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裏當然有牛頓自謙的成分,卻也道出了一種成功的途徑。我們為什麼不向牛頓式的成功者學習,學習他人的卓越之處,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為自己設置一個更高的目標,在學習、模仿中努力去超越呢?當今形勢多變的市場經濟,從來不缺少機會,關鍵是企業要調整思路關注經濟發展形勢,善於抓住機會借勢,挖掘市場潛力,做好準備,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