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成功談判準備先行(2)(1 / 2)

含糊應答還有一種兩可式。即運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語言,對對方的提問似乎有肯定因素的答複,卻又仿佛有未被肯定的因素。讓對方感到自己的觀點已得到了某些方麵、某種程度的理解,同時又感到我方並未完全同意,從而無從準確地把握我方的答案。比如說:“你方提出的問題和要求我方是完全理解的,應予適當考慮;不過有的因素也是不能完全忽略的,比如××方麵。我想隻要統盤考慮是容易取得共識的。”

4.拖延回答在談判中如果對方所提的問題動機不明,或我方覺得“從實招來”於我方不利,或問題很棘手,而對方又頻頻催問,我方不便表示拒答,則可以施行“緩兵之計”,拖延回答。比如可以說:“很抱歉,因為沒估計到貴方會提到這個問題,我們所帶資料不全,待我們回去找到資料後即可答複你們。”也可以說:“你所提出的問題,請允許我們向上級有關部門請示查詢後再答複好嗎?”還可以說:“你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想你是希望我們為你作出詳盡、圓滿的答複,而這需要時間,請讓我們充分考慮一下好嗎?”當然,實施這種拖延策略後要酌情作出兩種選擇:一是先延後答,即對待應答之題,我們在作好準備後感到好答時,不妨作恰當的回答;二是延而不答,即對待經過考慮覺得沒必要回答的,則來個“不了了之”,因為這類提問的用意雙方心照不宣,延而不答並不是無禮的表現。

5.答非所問

當談判對手提出的問題我方不好回答,或作出回答會帶來某些風險與不利,而對方又一再催逼我方作答。如我方拒不回答,會被指責為對成交缺少誠意;而勉強作答,說不定會落入對方陷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采用“答非所問”的策略:即以回答問題的語氣開始表述,而其實是隻點了題而未表態就從原題的側麵“滑”過,談了與原題相關而實際是另一個問題的看法,從而有效地避開了對方正麵的鋒芒,使談判繼續進行下去;或者是在看似正麵作答的語氣中“偷梁換柱”,另起爐灶,談到了某件事的細節,再反過頭征求對方的看法,將“皮球”踢回給對方。比如說:“你提的這個問題我方也認為確實重要,我們的看法是必須切實解決,而這就涉及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這就是……”又如說:“剛才你提到的問題很值得討論。比如我方就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不知你們對此有何看法?”

6.有償作答

當對方在談判中運用投石問路策略時,高明的談判者決不會輕易地就範,而會沉著冷靜,因勢利導,根據對方所提之問反過頭試探對方。這種答複策略既有助於反過頭試探對方的虛實,又有助於增進談判雙方的合作氣氛和促成拍板成交;還有助於抑製對方的“投石問路”策略的實施。

7.反客為主

當對方提出試探性的問題,試圖摸索我方的底細時,我方為了不露底牌,想抑製對方的發問,甚至為了反過頭探明對方的虛實,找出和掃除成交的障礙,可以在接過問題後通過抓住關鍵的問題向對方反問,以反客為主,掌握主動。例如一個買主審閱了賣方一個報價單後說:“我看了你們的報價,在研究成交細節前,你能否更完整地解釋一下,價格上漲了50%,是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這是一個很難應付的試探,答不好,可能為買方壓價提供了許多的攻擊點,而這正是買方提問的動機所在。因此,賣方可以回答說:“物價上漲與成本提高的關係是不言而喻的。當然,如果你對這個提價的幅度感到不滿意的話,我很樂意就你覺得不妥的某些具體問題予以澄清,請問什麼方麵使你覺得不妥?”

8.沉默反觀

對於一些明顯不值得回答或不便回答的問題,如果不回答對方也無法指責的話,完全可以不予理會。當然,不要隻是簡單地沉默不語,可以“顧左右而言他”或輔以某些相應的“體態語言”:如微笑的中斷、皺眉頭、作出以手按眉毛下部等表示體況不佳的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而兩腳重疊、目光旁視等動作向對方發出所提問題無法回答的信息。

此外,拒答式的沉默還會給對方造成一種壓力,壓出對方本來不想透露的情報。例如在一次談判中,賣方對買方提問:“你能在本月底以前決定成交嗎?”買主沉默。賣方又問:“本月底以前,你如果訂一大筆貨的話,我可以保證向你提供一定的優惠,有興趣嗎?”買方若有所思,但仍緘默不語。賣方沉不住氣了,說:“我們公司計劃在近期內大幅度地漲價,如果你過了這個月底不成交,就恕我愛莫能助了。”這樣,買者一言未答,一舉未動,獲得了寶貴的信息,做了一大筆好生意。

一分鍾談判

探馬先行

對於一樁時機不太成熟的生意,老板不必事必躬親,先行出馬,大可以派出助手與對方先行商榷,縱然助手不會馬到成功,也會帶回許多有價值的情報。

助手出馬的目的不是直接去簽下合同,而隻是一個“探馬”,是一枚隨時可以犧牲的卒子。如果居然取來了“上將之頭”,當然是福從天降,就算是毫無結果,“探馬”也替老板分擔了車馬勞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