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創業如何複製》————-校友及企業家采訪報告(1)(2 / 2)

吳先生做的是分析儀器行業,是屬於實體產業這一塊。言語之間可以看出吳先生對於自己從事實體產業感到自豪,他認為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是硬實力。沒有實業,現在流行的第三產業那都是泡沫,隻有建立在強大實業之上的現代服務業才能展現活力,更持久,更堅固,更穩定。的確是如此,德國的機械製造世界首屈一指,德國人四代人一生隻研究一個螺絲,他們用畢生的精力把螺絲做到頂尖,做到讓別人無法超越。如此的專注,是值得中國人反思,如果一部坦克上的每一個部件都做到世界頂尖,每一部飛機做到世界頂尖,那麼中國的軍事實力就無人敢小視了,這就是所謂的實業救國。房地產能賺錢,股市能賺錢誰還會去從事累苦累活利潤微薄的加工業、製造業,所以就有了現在的搞實業的去從事房地產樓盤開發。在吳先生的言談之中看得出他對於那些人的不屑和鄙視的態度。

吳先生對現在的互聯網也持有一些看法,他認為這是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公,這種現象是不能夠長久的,等到若幹年之後,這種超高收入的行業會慢慢的變得平穩。長遠看,社會財富的分配會有一個新的、更為公平的法則。

我們是上理首屆創業班學員,對於大學生創業吳先生也有一定的感慨。他認為大學生創業不太可能成功,他也不主張大學生在校或者剛畢業就創業,他認為學生還是要在什麼樣的年紀做什麼樣的事情,事物有一定的發展規律,最好不要去違反。當我們問他,創業能不能教,他說創業是不能教的。他認為站在學生個人的角度,創業在大學裏最好不要提倡。因為,創業成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資金、人脈、社會經驗、個人能力、視野、商業模式等等,隻有當這些因素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才有可能成功,而在大學裏四年很少有人能積累全達到成功所需的那種高度。當然,當我們說我們會創業的時候,他向我們給出了誠摯的建議。他認為,要想成功,團隊是最重要的。沒有資金可以去籌,可以去借,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沒有辦公場地,可以去租。沒有客戶可以去開發,沒有項目可以去思考。但是沒有團隊就什麼也幹不了,這是很現實的事情。他還給我們的建議是,多多參加社會活動,這樣社會經驗就會豐富,人際能力就會有提升,我們談到我們曾經組織過兩次書籍的銷售,他非常讚成。多參加實踐,多思考,慢慢的積累創業所需要的素質和技能。

最後,吳總給我們學校的建議是,踏踏實實辦學,一步一步前進。我們也希望由吳總帶領的英盛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能夠穩紮穩打,在世界分析儀器的行業之林取得佳績,創造輝煌!

采訪嘉賓:袁嶽

簡介:零點資訊集團董事長

采訪時間:11月18日9:00

采訪地點:浦東國際機場

采訪者:顧文君、李進、宋永其、卯申寶、林永任

袁嶽:你是創業班的嗎?

我:是的。

袁嶽:你們做早操嗎?

我:對,我們班每天早上有晨練。

袁嶽:你在社會上有朋友嗎?

我:有,還有許多企業界朋友。

袁嶽:你平時在上課以外還做些什麼?

我:做過社團,並利用假期在外打工實習。

袁嶽:符合這三個問題,我們接著談下去。

我們與袁嶽的訪談就是從以上三個問答開始的。通過近一個小時的訪談,袁總告訴我們大學生創業有三個基本的門檻:一、身體。二、一定的社會關係。三、參與學生組織。他表示創業如果沒有這三樣那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了這三個創業的成功性依舊是很低的,這首先是客觀事實,沒有必要不去正視。另外他還提到了,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具備認識失敗和管理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