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教育聚焦的問題上,袁總認為創業教育相當於殺豬課。對於殺豬,你講八大原理、四大原則,不如一個屠戶拿一頭豬來,第一次沒殺準,第二次再殺,殺了幾頭之後慢慢的就會明白怎麼殺了。再比如打槍,打了幾十槍之後,慢慢的就會學會如何打靶。這些都是手上功夫。所以有聽過沒上過學的創業成功了,上過學了反而不成功。創業是一種實踐。為什麼農民能創業成功?農民有好的身體,農民有社會朋友,有社區關係,農民知道風險,老老實實幹的也不一定有收成。農民借錢都能借到錢。課堂上學的知識跟創業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它是關於動手方麵的。而其教育部那些同誌都不是搞創業的,他們自己看著舒服就那樣搞。官僚體製就把人全部削成一樣。創業是豐富多彩的,某種程度上教育降低了成功率。
關於創業靠什麼成功這個問題上,他認為從基本條件、門檻之外,最終創業成功的是靠意誌。第一、要不斷的折騰。第二、要朝著基本同一個方向折騰。在我們心底沒有一件事是熱愛的。大學生能談5年戀愛的也是少數。從出操這件事,首先是行動,然後持續性,最後行動成為習慣,所以出操這件事情裏麵有技能、意誌、身體承受力。包括寫博客,很少有寫5年的習慣。新的專業要有新的教學體係,老的那套根本教不好的。現在很多大學生是缺乏冒險的素質。你們90%的時間是實踐。創業比的是實戰的,哪有什麼理論的。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沒有理論的,有的是技能。我們現在很多人是低保戶的德性,給其他納稅人增加一些負擔。
袁總對創業風險的講解讓我們體會到在社會上對於失敗認識最透徹的應該是買彩票了,人們普遍認為不中獎(失敗)的可能性是巨大的,但還是很多人願意買。什麼是認識失敗?首先就是要知道這件事情是有風險的,第二,這個風險究竟有多大。成功了我會如何,失敗了我又如何。往往在我們的生活中,聽很多朋友講述他們的項目時,總是將好的一麵不斷的擴大擴大再擴大,而風險隻字不提;往往聽朋友講要騎車到哪裏去的時候總是講好的一麵,壞的一麵甚至自己也都沒有意識到。風險管理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將風險降到最低,就像騎車去四川,帶上必要的物品,這其實就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措施,碰到問題一一解決。
采訪後記:
時間飛逝,一個小時的訪談時間顯得很快,我們幾個“記者”收獲不少,袁嶽先生接受完我們的采訪匆匆的趕往南通。袁嶽先生是有名的社會活動家,他經常抽空到高校做講座,關心年輕一代的學子,在采訪中講到他昨晚回複了130封青年學生的郵件,這一點我覺得是難能可貴的。
采訪嘉賓:趙勇
簡介: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創投合夥人
采訪時間:11月19日14:00
采訪地點:上海楊浦創智天地星巴克咖啡館
采訪者:顧文君、陳嬋
在楊浦創智天地的星巴克咖啡館,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趙勇先生欣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趙先生對大學生創業一直持積極的態度,他認為如果說就業是成就一個大學生發展的平台,那麼創業可以說是一個成就大學生才華的更大的舞台,這個事情是大勢所為,我們任何一個人、任何機構都不可能逆這個趨勢,隻有順勢而為,把這件事情做好、做大,拓展這個平台,讓大學生真正的體現自我價值。同時他認為上海理工大學辦創業班是非常有探索意義的,實際上是把後麵創業的一些必要的基本素質通過大學的教學來培養出來,當然,通過這個課堂出來就能成功這個不見得。創業更多的是一種綜合能力,是將來到社會上打拚、磨練出來的。
在如何看待冒險精神的問題上,趙先生覺得創業絕對是需要冒險精神。當然首先是需要夢想,如果沒有夢想是絕對不肯能走上創業這條路的,如果你不勇於跨出這一步,那就根本談不上後麵的執著追夢。你說袁嶽說需要冒險精神,那麼我做一個補充,創業是需要激情的,需要冒險精神,但是當你正真的跨上創業這條路時,同時需要理性,如果你全是冒險精神,那你可能會受到很多挫折,跌很多跟頭。所以從創業者素質這一個層麵上來講,冒險精神是創業者素質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但不是絕對的一環,也不可能是唯一的一環,在團隊中,CEO可能需要冒險精神,要敢於下決斷,有決斷力的,團隊中其他的人或許在他身上不一定需要冒險精神,團隊是需要互補的,反而是需要一些嚴謹的、精於計算的、能夠提一些不同看法的人,所以互補性的團隊才是最理想的團隊。
同時,他還就農民工創業跟大學生創業的異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大學生創業擁有的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的智慧的力量,長遠的發展的前景肯定是要比農民工好。雖然有說法說,本科創業成功率要高於碩士創業,碩士創業成功率要高於博士,博士後創業幾乎沒戲,但是你們要明白,這不是絕對的,每一個創業團隊最終成功的一定是個案,所以整體群落的統計數據對於你們個案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你們要牢牢的記住,你們擁有的智慧的力量,而且如果你們依靠一個團隊把你們各個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作用,那我相信放在任何一個比較的平台上,你們絕對是會成功。特別是上理工的創業,是真正屬於科技創業類型,是可以和國家的七大新新產業做結合的,沒有一定的學識和結構的話是沒有辦法進入這一領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