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成功之前的過程就像飛蛾在繭裏掙紮的過程,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資金、社會經驗、人脈等等,需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創業就自然成功了。對於社會經驗和人脈方麵的積累,創業班要求同學去采訪一些成功創業的校友,通過了解他們的創業經曆,來更加全麵、深刻的理解創業,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下麵是一些同學的采訪報告:
采訪嘉賓:吳偉力
簡介:英盛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
采訪時間:11月18日13:00
采訪地點:上海鬆江高新技術園區的英盛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采訪者:顧文君、陳莽
10月14日下午一點,我們來到了位於上海鬆江高新技術園區的英盛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見到了董事長吳偉力先生。
上海英盛分析儀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分析儀器研製和生產的高科技企業,擁有一批長期從事分析儀器的專業人員,是一家以科技人員為主體的科技型儀器儀表製造商。目前產品涉及的原理有:紅外、熱導、電導、電化學;主要服務的領域有:電力、化工、建材、冶金、環保、科研等。
吳偉力董事長是上海理工大學78屆機械學院自動化專業校友,是恢複高考後的第二批大學生。在考取大學之前,已經在南京的一家工廠工作了有三年之久,可以說有一定的工齡了,問起為什麼要放棄已有的穩定工作,轉而參加高考,回答是:“要把10年落下的全部補回來。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學習,把之前沒有辦法學的全部學會。”可見,吳校友當時對大學生活是有著無限的向往的。據說,當時參加高考的大部分學生的想法都是如此。此外,還有一部分則是家境比較貧困的,想借助高考這一機會,讓自己翻身。當時,隻要考進大學,工作是國家分配的,待遇也不差,是一個脫貧的途徑。
進入大學後,竟是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學校生活。上課要搶座位,都往前排擠。我們也會搶,隻是能離老師多遠就躲多遠。吃完飯就衝向閱覽室,(當時學校還沒有專門的圖書館,隻有在教學樓的二樓開辟了以片閱覽室)生怕去晚了就沒位子了。為什麼要搶閱覽室的位子呢?不是因為那裏有多舒服,而是因為那裏的學習氣氛好,讓人有那種不由自主想學習的衝動。而且,那時娛樂活動少之又少,不像我們,生活在網絡的時代,學習占據了大部分時間。
雖說娛樂活動不多,但是卻有那麼一項活動讓吳校友記憶深刻的。就是在學校裏一起學習集體舞交誼舞。說的時候表情略帶青澀吧。當時的男女之別分的還是很清楚的,如此的肢體接觸還是會讓當時的懵懂少年極為羞澀的,那時段青春的記憶吧。
談到創業,吳校友有說不完道不盡的話,畢竟這段經曆太難忘,太深刻,雖然吳總跟我們談及他對他創業的評價顯得輕描淡寫,但是作為年輕一代了解創業的學弟實實在在的明白創業的不易,2%的創業成功率足以讓意誌不堅定、資金不完備、團隊不健全的創業者望而生畏。顯然,如我們所料創業初期的團隊都是一隻隻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的醜小鴨,指不定哪天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每個月1000多元的工資,5個人的團隊每人籌集了1萬元,帶著總共5萬元的資本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創業之路,一年中大家互相團結,共同為著同一個目標奮鬥。夢想總是美好的,但現實有時候殘酷的可怕。一年的時間讓中國無數的中小企業瀕臨滅亡,一年的時間讓無數的創業者從壯誌滿懷走向心灰意冷,從激情四射到無力反駁。吳校友的團隊深知這條路的險惡,但還是毅然決然的走了上去。初期的5萬元是這個團隊基礎資本,這5萬元承載著這個團隊的希望與夢想,比起大企業5萬元那隻是九牛之一毛,滄海之一粟,海水之一鬥,在這筆錢用完之前如果企業還沒有轉機那後麵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機會成本、時間成本一堆成本的壓力考慮下來,每一步都是需要深思熟慮的。一年後,吳總成功了。順利的從負債到盈利,從維持生計到有盈餘,繼而不大的做大做強。
聊到團隊管理時,他說,創業初期領導者關鍵要有度量,能夠容的下人,有句話叫做財散人聚,財聚人散,在吳先生的團隊一開始的股份都是一樣的,而吳先生作出的貢獻大,能力強,自然其他團隊成員就不會有怨言,大家一起努力幹活,共創佳績。他說,創業團隊一開始需要的是互補,每個人都有自己專業的一方麵,這樣4、5個人合在一起才能夠打造一個沒有漏洞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