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後,德川家康病逝,終年73歲。
——“軍神”上杉謙信
他被人稱之為“亂世蓮花”;
他是日本曆史上少見的軍事天才,被人稱作“越後之龍”、“日本戰國軍神”;
在殺伐無常的時代,他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令人在混濁中感受到清新,堅持著可貴的自我本色。
他就是“軍神”上杉謙信,由於繼承了關東管領“上杉”姓氏,並先後得到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和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賜名,故又稱上杉政虎、上杉輝虎,篤信佛教,出家後法號謙信。
日本戰國時期,在諸多武將中,上杉謙信無疑是非常突出的一個。幾百年來,謙信一直受到人們的愛戴。
他雖生於越後國守護代的尊貴之家,卻不為父親所愛;4歲失母,少年喪父,又被嫉妒的史長敵視、迫害,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他15歲初次上陣,曾多次擊退敵對勢力的來犯,很快將國內豪族收服於帳下。後又在追回信州豪傑失地的戰爭中屢見神勇,最終在鐮倉八幡宮就任關東管領,威震天下。
他天生一副磊落胸懷,吸引了一批豪傑謀士和他一起打天下,並與當時的一代豪傑武田信玄爆發了日本戰國史上最激烈、最悲壯的戰爭——川中島之戰。
他的魅力,不單在其天才的軍事指揮力,更多的來自於他的人格。其行事作風與戰國亂世格格不入,有時甚至略顯迂腐而為人所乘。但他始終保持個人本色,並成為亂世中的強者,絕不是一句“難能可貴”所能涵蓋的。
上杉謙信是身高六尺的偉男子,作為武將的另一麵,也是熱心的學徒。他常請儒者說四書五經,也學習老莊學說;請書道大家、安國寺的名僧建鬆繕寫《孟子》。
天文二十一年(1552)進京時,上杉謙信更是與京都的名僧、文人廣泛交遊。謙信先拜訪關白一條兼冬、右大臣西園寺公朝,求教歌道的秘訣;又向大納言公光質疑《源氏物語》、《伊勢物語》中的不解之處。將軍足利義輝也和謙信交流和歌。
上杉謙信的漢語造詣極高,且雅好詩文、琴曲,有大量漢詩流傳於世,因此被認為是文武兼優的名將。圍攻能登七尾城時,謙信曾詠漢詩一首:“霜滿軍營秋氣清,數行過雁月三更。越山並得能州景,遮莫家鄉憶遠征。”
在孤寂的軍營看著能登(日本當地地名)的山景,想到與它相連的越後群山,不禁激起了思鄉之浮想。情景交融,感人肺腑,體現了長年征戰在外之人對樸素、自然的本心的渴望。從中也可以看出謙信在詩歌上的造詣。
上杉謙信一生受其母親的影響很大,從小無比崇信神佛。
正因為有一顆虔誠的心,上杉謙信於天文二十二年(1553)受戒於紫野大德寺,得法號“宗心”。
1570年,即日本元龜元年,上杉謙信在林泉寺祈禱平定越中,得該寺高僧宗謙的一字,從此改法號“謙信”。
上杉謙信對神佛忠心一片,天台宗座主營建大講堂時,謙信捐黃金200枚,其後還進獻寶刀、馬、砂金給淨土真宗的本願寺。
作為日本佛教淨土真宗遭信長攻打時,上杉謙信無償為本願寺輸送兵員、物資援救之。天正二年(1574)十二月剃發而為密宗法印大和尚,天正四年(1576)正月任阿闍梨權大僧都。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傳說上杉謙信本人終身未娶,因而有一部分人懷疑他是女性,甚至有人認定他是一個女人。此事在日本引起了一番的爭論,到現謎題仍未解開,但一般來說相信謙信為男性的說法居多。
上杉謙信還有一個嗜好,那就是喝酒,他非常喜歡喝酒,甚至被人稱為“酒豪”,據推測,他的死因可能因為喝酒過多而死。加上辭世詩句有提及“酒”字,所以一般認為謙信為好酒之人。
另外,上杉謙信處理內政能力比較弱,實際上他在自己統治領域內實行精密的統治,他死後,仍然擁有大量軍備資金,以維持軍略。
戰國武將中欽佩謙信的大有人在。除了武田信玄,另一個老對手北條氏康也同樣敬重謙信。氏康在元龜元年(1570)把第七子氏秀(後來的上杉景虎)送給謙信做人質時,曾對長子氏政說:“晴信、信長之輩,都是說一套、做一套,不足以托賴。然而輝虎殿下不同,受人之請,必忠人之事。我死後,諸國中你可以依靠的,舍此無人。”可惜後來氏政未從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