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空,眼鏡尚未問世,無數懸梁刺骨鑿壁借光的莘莘學子盡在感受朦朧之美。隻是,考試中看不清考題就一點也不美了。朝廷在這方麵頗具人性化------“出示題目於廳額,題中有疑難處,聽士人於簾外上請,主文於簾中詳答之訖則各就位作文。”簡而言之,看不清題目的可以問。
第一場考的是經義,時人崇尚獨立之精神與自由之思想,考生可以自由解經、傳注、質疑古說、闡發新見,借它題目說自家道理,甚至不乏全不顧經文務自立說心粗膽大敢為新奇詭論者。
自由發揮好啊,那就天馬行空好了。待考官將試題張貼出來,沈睿眼睛亮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個年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書全憑句讀區分句子以而釋義,時有歧義甚至笑話發生。如一土財主,有了錢得裝裝斯文啊,請秀才為他家寫副吉利對聯。秀才大筆一揮,左聯:養豬隻隻大老鼠隻隻死;右聯:釀酒壇壇好做醋壇壇酸;橫批:人多病少財富。能識幾個字的管家搖頭晃腦的念道:“養豬隻隻大,老鼠隻隻死;釀酒醞醞好,做醋壇壇酸;人多、病少、財富。好對聯,好吉利??”財主很是滿意,將對聯貼在大門口,且多有炫耀。某日,一行人看到這對聯,表情異常精彩:“養豬隻隻大老鼠,隻隻死;釀酒壇壇好做醋,壇壇酸:人多病,少財富??嘖嘖嘖,果然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啊??”財主恰好聽到,人頓時就不好了。呃,沒文化真可怕。這,都是句讀不清引發的“血案”哪。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絕對是神坑,引無數才子文人競折腰的大坑。這句話貌似簡單,出自《論語泰伯篇》,本是孔子日常言論,並無前後文參照,難免會失卻本義。時人大多解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與同樣記錄孔子言論的《遵德義》所記“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大抵意思相近,關鍵在於斷句不同意義相悖。儒家多釋為“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或“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意思就是:既然不易知,知起來很麻煩,那就不用知了。
如此釋義倒也沒錯,隻是豈非是說聖人讚同愚民政策?弟子三千門下七十二賢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孔夫子會主張實行愚民政策麼?或許會。或許不會。
唯見樹木,不見森林。好者使其偏,惡者使其冤。聖人不再,卻是無從自辯的。本義唯一,可解者萬千。斷句不同,則句意不同,自然對孔夫子為政思想的評價也就不同。
這樣子的一道題,純屬議論文,立論而解,並無標準答案,就看答題者的立意是否新穎,且能令人信服的自圓其說。說白了就是極盡忽悠之能事,把正的忽悠邪了,把奸人忽悠苶了,把過的挺好的小倆口忽悠分別了,把一雙好腿忽悠瘸了??達到這種境界,絕對能把主考官忽悠成腦殘了,何求不中乎?
沈睿倒沒急著答題,得先適應適應考場環境哪。這環境,哎,實在一言難盡。簡陋倒也罷了,要命的是其間彌漫充斥著的腐敗餿壞發黴等各種所能想象到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的前所未聞空前絕後隻能模仿無法超越不論如何屏息也絲絲縷縷沁人心脾的氣味,挑戰無極限。恨不得念上一段“清心普善咒”,唱上幾遍“笑傲江湖曲”,最終還是運轉“九重天”心法大周天,倒也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台了。
兩天考四場,頭天是經賦,次日考策論,午飯自行解決,除了如廁,是不能出“小黑屋”的,答題時間倒是充裕,能在如此環境靜心答題,還真是上天降重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了。
反正不到酉時,考官不會收卷,沈睿幹脆盤膝坐在椅凳上,默默地練功。“九重天”這名兒實在是夠挫的,不像“吸星大法”“九陽神功”什麼的一聽名字就覺生猛火爆,但確實是門好功法。元武癡傳他這門功法,大抵是因“太極拳”之故------沈某人自覺便宜占大發了,那所謂太極拳在自己手裏頂多也就是舒展筋骨的花架子,與廣播體操沒啥兩樣,“九重天”卻是實實在在鍛造體魄練成可稱高手的武學功法。隻能說,緣分哪。當然,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嘛,付出不一定有收獲,但不付出一定難有機會收獲,天上掉餡餅,會砸死人的。幸好,他雖給人憊懶不堪感,但終究也有感興趣的事情,譬如武功。大抵每個少年都會有一個武俠夢,白衣飄飄,仗劍走天涯,行俠忠肝膽,路見不平一聲歎息,該出手時一招製敵,江湖人稱“xx大俠”??嗯,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