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考慮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想一想你前麵忙忙碌碌的一周是怎樣過的。在過去的時間裏,你有多少時間是花在工作上?有多少時間是花在你想要做的事情上?還有多少時間是在陪伴你的親人和朋友?有多少時間在看一本你愛看的書?你有沒有去過電影院和運動場,你有沒有休息過?
很多人的時間都是花費在了工作上,又是工作!為什麼總是工作,而不是別的其他?
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另一種更為理想的方式生活,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去做那些我們認為並不緊急的事情,雖然相對來說,工作顯得更為緊急,但是做好你自己,應該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一個值得擁有的夢想
傳統的教育告訴人們:“誌當存高遠”,“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都是告訴人們,要做大事,即使身處社會最底層,也要懷著向上爬的夢。
不錯,小人物也應該有夢想,小人物也應該希望自己能飛翔,但是小人物不該總是惦著大人物的位置,小人物有小人物所處的位置,安於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才能抓住自己心中的快樂。
大多數時候,我們內心的浮躁,在於我們總追求那些更高更遠的東西,而忘記了眼前的幸福和快樂。陳涉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最後他一個在農田給人家打工的朋友,成了陳王,成了一國之君。於是天下種地的都知道了他的這句話,知道了原來農民也可以做皇帝,於是大家一窩蜂地都往那上麵想。可是皇帝隻有一個,於是就隻有紛紛擾擾地拚奪爭搶。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讓多少身處低位的人心潮澎湃,大家都渴望能登上高位,去做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業。
現實生活中,我們能遇到很多胸懷大誌的人,他們不屑於平凡的小事,總是想找機會成就一番大事業。但是不幸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從事著平凡的工作,每天忙碌著一些煩瑣的小事。因為工作和願望不相一致,這類人常常感歎懷才不遇。
不管多大的成功,都來源於簡單的工作積累,沒有人一開始就能成功。細微之處,最能看出一個人。對於成功者來說,大事小事,都是點點滴滴的積累,能做好小事,才能做大事。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一遍桌子,他一定會始終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個中國人,一開始他會每天擦六遍,慢慢他就會覺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後索性不擦了。中國人做事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認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點,天長日久就成為落後的頑症。”
不甘於做小事者,總是會喜歡在細節上不認真,敷衍了事。
人應該有個生存目標,有了目標的生活才能讓人看到希望。但是確定目標不宜過高,不符合實際的目標隻會讓人可遇不可求。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評價和目標的切合實際,就是成功的最好基礎。
人們都有這樣一種想法,認為除了大事,小事都是不屑於做的。中國人太多,一心想做大事的人也多,大家都想做大事了,就總是不能安心地把小事做好。但是須知,很多大事都是由一些小事來決定的,沒有千千萬萬的小事,就不可能變成最大。
一台拖拉機,有五六千個零部件;一輛小轎車,有近萬個零部件;一架大型客機,有幾百萬個零部件……每一個零部件後麵都有一個生產它的小人物,這每個小人物都可以說:我是製造小轎車的,我是製造大飛機的。偉大的事業,都是由若幹具體的瑣碎的小事構成。這些小事也許過於平淡,你無法從中找出讓你覺得轟轟烈烈的情節來,但是,正是這些小事,成了成就大事不能缺少的部分。
有一個著名的傳奇故事。在1485年的波斯沃斯戰役中,英國國王理查三世和裏奇蒙德伯爵的軍隊之間,馬上就要進行一場大戰了,這場戰鬥將決定他們誰能統治英國。準備進行決戰的當天,理查國王派他的馬夫去準備好他的戰馬。
鐵匠告訴馬夫,他少了一個馬釘,他希望馬夫能稍等一會,讓他準備一下,但是馬夫卻不耐煩地催促著鐵匠。最後,鐵匠無可奈何地把一隻馬掌上少釘了一個鐵釘。
最後時刻,理查國王騎著少釘了一個馬釘的戰馬上戰場了,正當戰鬥進行到最緊張的時刻,國王身先士卒衝向敵人的時候,一隻馬掌掉了,戰馬跌倒在地,理查國王也掉落下來。士兵們紛紛轉身撤退,敵人的軍隊衝上來了,很快包圍了理查國王。
後來,民間就開始這樣流傳: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隻馬掌;少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少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
莎士比亞的名句:“馬,馬,一馬失社稷!”讓這一戰役廣為流傳。而這所有的故事,都隻源於一個馬夫和一個鐵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