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是你不想健康(3 / 3)

4.分裂性格。性格內向,孤獨怕羞,情感冷漠。社會適應和人際關係很差。喜歡獨自活動。此種心理缺陷易發展為精神分裂症。

5.爆發性格。平時性格黏滯,不靈活,遇到微小的刺激易引起爆發性憤怒或激情。

6.強迫性格。強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軀體健康。可有程度不同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這類人易發展為強迫症。

7.癔症性格。心理發展不成熟,常以自我為中心。感情豐富而不深刻。熱情有餘,穩定不足。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現自己。這種性格的人容易發展成癔病。

8.攻擊性格。性格外向,好鬥。情緒高度不穩定,容易衝動。往往對人、對社會表現敵意和攻擊行為。

□情感缺陷

常見的情感缺陷有下列八種。

1.焦慮狀態。對客觀事物和人際關係,表現出焦慮、緊張。憂心忡忡,疑慮不決。雖然具有強烈的生存欲望,但對自己的健康和疾病存有憂慮。

2.抑鬱狀態。情緒經常處於憂鬱、沮喪、悲哀、苦悶狀態,常有長籲短歎和哭泣的表現。這種人缺乏人生的動力和樂趣,生存欲望低下。

3.疑病狀態。常有疑病情緒反應,有疑病性不適症狀,自我暗示性強,求醫心切。

4.狂躁狀態。情緒高漲、興奮,活躍好動,動作增多,交際頻繁,聲音高亢,有強烈的欣快感。這種狀態容易發展為狂躁症。

5.激情狀態。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地出現亢奮狀態。

6.淡漠狀態。孤獨、不合群,對外界客觀事物和自身狀況漠不關心、無動於衷。

7.幼稚狀態。心理年齡明顯落後於實際年齡,情緒幼稚化。

8.反常狀態。情感反常,不協調,甚至出現矛盾的情感狀態。

少男少女不健康的心理表現

少男少女由於處在身體發育、知識和生活經驗尚不充足的特定時期,故可有不健康的心理表現,當發現時應當及時糾正,以免釀成大病。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憂鬱。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狹隘。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3.嫉妒。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4.驚恐。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懼感,如怕打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加速、手發抖,重者會失眠、夢中驚叫等。

5.殘暴。有點小事使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樂,對別人冷嘲熱諷。

6.敏感。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或不相幹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麵都不如人,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人類“心理疾病”時代已悄然來臨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斷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從疾病發展史來看,人類已進入“心理疾病”時代。在自然災害多發、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心理危機是十分現實的威脅。

“中國人所麵臨的心理危機不容忽視。如果沒有恰當的心理疏導,短期的心理危機會演變成長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學心理學係教師楊宏飛這樣告誡道。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1993年就已預測:精神神經疾病占中國疾病總負擔的比例,將從20世紀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國疾病總負擔中占到第一位。

西班牙《薈萃》月刊曾發表文章說,人類進入精神疾病時代。世界25%的人在其人會生的某個階段出現精神障礙,精神疾病已經成為21世紀的重要疾病。精神障礙疾病今後幾年將大幅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自2001年以來已把關注精神疾病問題作為它的主要任務之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今後10~20年內,全球將有1/5的人罹患各種心理疾病,排在前10位的死因中,有三項將源於心理因素。還有的統計結果表示,目前的青少年中有15.5%的人有自殺傾向。

據天津精神衛生國際論壇公布的數字,目前我國許多17歲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專家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天津市安定醫院曾經對部分小學和初中在校生的精神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5.1%的中小學生有抑鬱心境,其中男孩多於女孩,並隨年齡的增長而明顯上升,麵臨小學畢業和即將參加中考的孩子產生抑鬱的比例最高。

中華醫學會精神分會常務委員、天津市安定醫院馮誌穎教授指出,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可許多孩子都認為,父母、老師、親戚、朋友期待的目光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道道繩索、一座座大山。長期的壓力得不到宣泄,孩子就會進入心理亞健康狀態,出現自卑自責、喪失學習興趣、思維聯想困難、精力食欲減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殺傾向。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情緒障礙、行為問題、人格缺陷、心理障礙等幾種類型,這些問題正威脅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馮教授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一個係統工程,家長能夠做到的就是給孩子減壓,同時接受一些“心理調養”方麵的教育,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並進行疏導。他警告說,過大的學習壓力隻能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更嚴重的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北京市衛生局發布的健康播報稱,近期一項北京地區抑鬱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有80萬人曾經或正在患抑鬱症,而在北京地區的大學生中,抑鬱症患者不少於10萬人。其中82.9%從未求診或接受治療。很多抑鬱症患者寧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願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視,結果延誤了治療,導致抑鬱障礙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