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一種好的精神狀態
心理健康的核心內涵,就是人的自尊,一個沒有自尊的人心理是不可能健康的。一般來說,心理健康有四個主要標準。第一,要有正常的智力活動。第二,要具有情緒的協調能力。第三,具有與社會良好適應的能力。第四,具有對自己進行準確判斷的能力。
具體而言,心理健康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
1.積極有效的心理狀態。能夠對當前發展中的社會和自然環境做出良好的適應,不同層次的人當然反應也不一樣。心理健康一定要有好的智力條件。
2.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就是要有好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是屬於什麼樣的狀態,跟周圍是什麼樣的關係,這樣就能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和選擇。
3.要有社交的能力,如果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再聰明的人也不會成功。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需要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則。
第一是平等原則。不管貴賤高低,我們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要受人尊敬,而且要尊敬人。
第二是相容性原則。人跟人肯定不一樣,隻能求大同存小異。每個人生活的過程不一樣、習慣不同,所以大家都要互相容忍一些,同事之間更是如此。
第三是互惠互利原則。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的一項調查,平均有三個朋友的人比沒有三個朋友的人要多活三到五年。朋友很重要,但要有好的朋友,朋友之間要互相關心,要互惠。
第四是守信原則。守信從心理過程來講就是保持一致性,使我們對將要發生的事情能有一個預測,有了好的預測,才能有好的行為。
4.要保持情緒的穩定性。遇到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情緒都不能表現過激。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能接受的,我們要學會自我控製,該忍耐就要忍耐,吸取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
5.要具有抗打擊和康複的能力。有些人遇到打擊一下子就垮了,有些人能夠承受刺激。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從來不受任何打擊,大概很快就會麵臨滅頂之災。
要學會自我減壓
事物有兩個方麵,在變化時可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比如說有些激素的分泌對我們的身體有抑製作用,對生長係統、免疫係統、抵抗炎症的係統都會有消極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女人比男人活的時間長,到底怎麼回事?有一種說法是男人容易激動,一激動身體裏的激素水平就會升高,而女人不容易激動,所以女性身體自我保健比較好,活得長。
激動之後要更快地恢複平靜。內部的改變集中在各個方麵,比如說身體的各個係統,肌肉係統、心血管係統、胃腸係統,乃至於免疫係統,都會向不利的方向變化,這些不利的變化,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將會導致身體出現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倫敦的居民胃出血普遍增加,醫生很奇怪,飲食並沒有改變,後來發現是因為納粹德國飛機的空襲,造成人高度的應激狀態(生活拮據、工作緊張、精神刺激等)導致胃出血。應激就是人對外界的特殊因素進行反應的過程。現在我們認識到,人在壓力特別大的時候胃會出血,這是應激性的潰瘍。
在諾曼底登陸時,盟軍有很多士兵失去戰鬥能力,送到前線包紮所,後來發現有一半人都是好的,就是因為太緊張了失去了戰鬥能力。事情太多,不僅僅是消化係統出現問題,甚至是呼吸係統、免疫係統,都可能由應激而導致一係列難以克服的問題,這些毛病都是藥物無法治療的,必須從應激源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很嚴重的癌症和艾滋病,也都和應激水平有關係。
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存在著的各種各樣的壓力,不僅僅是純粹來自於工作,而是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壓力帶來的這些應激水平的增加,怎麼辦?人的認知是可以改變的,而且是可以很好地改變。人看外部的事物時大腦會有一定的思維定式,一旦從一個嶄新的視角來看待事物,就會有另一番天地。我們的大腦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要向有利的方向轉變。
有人一生氣就猛吃,還有男士猛抽煙喝酒,這是不好的方式。對待壓力我們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很好地應對。
我們要主動迎接挑戰。巴爾紮克說過,世界上的事情不是永遠絕對的,任何事的結果完全是因人而異的。苦難對於有才能的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墊腳石,就是一筆財富,但對弱者來說可能就是萬丈深淵。心理學研究也證明了拿破侖的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隻想當將軍的士兵也不可能是好士兵。人要主動地調整自己的目標,我們要設立一個遠大目標,自己設立就可以了,任何事情都會有目標。很多事情不是主觀決定的,主觀努力確實重要,但是也有客觀的因素。我們要積極地培養個性品質,培養自尊、自信,個性品質的核心決定了你對待一切事物包括你自己的最本質的態度。
如果有煩惱我們要盡快地應對。應對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不需要搞得很清楚,有的事情含糊一點就完了。鄭板橋在山東濰坊當官,看到老百姓受苦了,他就讓大戶援助老百姓,最後大戶到朝廷告狀將他罷官,他雖然生氣,但發發牢騷說難得糊塗。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麵性的,辯證統一,好或不好都要考慮。
該哭的時候就要哭。哭很重要,從心理學來說,哭就是宣泄。我們心理上有問題,或者說我們受到壓抑,該哭的時候就要大膽地哭出來,男士不好意思當眾哭,可以躲在家裏哭,家裏不好意思哭,也可以躲在廁所裏哭,廁所裏不好意思哭,也可以去找一部感人的電影看,借機會哭。
不要看得太認真。經常有人在背後說你不好的話,怎麼辦?你可能說他也不怎麼樣,互相說壞話,結果是狗咬狗一嘴毛。我們要變害為利。凡事都要從兩麵來看。你可能覺得有吃有喝好,不下崗,有保障,但是可能失去了一輩子奮鬥的機會,本來這個人可能有更大的機會,但是喪失了。下崗是壞事,遇到壞事我們要轉化,平常每天要上班,現在不需要上班了,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時間,就看怎麼支配了。另外,要加強對人生事件的心理預期,如果我們對人生要發生的那些事情有一個思想準備,到時候就會從容應對。
保持心理健康的四大途徑
□第一個途徑是認知
根據心理學的一些觀點,人有自創的能力也有自毀的能力,將自創自保的能力發揮到極致,關鍵靠改變認知。
科學實驗告訴我們,改變了認知確實有巨大的幫助。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裏有一個說法,說劉和珍被害已經一年了,“忘卻的救主”降臨了。我對這個“忘卻的救主”不懂。後來我到美國學心理學才知道,西方把對我們天然有利的思維方式都稱為“救主”。人有一個本能,就是“忘卻的救主”,這在西方就發展出一套醫治理論,如果我們將不好的東西主動排除,就會促使我們的自主神經係統往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