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休息
長時間的工作學習總會導致疲勞、精力不足、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到厭煩和急躁。所有會工作的人都是一個更加善於休息的人,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我們要學會安排休息時間,課間的小憩、出門走走、享受音樂,都是很好的休息方式。
□學會說“不”
在很多時候,我們礙於麵子和關係,麵對別人的請求時,不好意思說“不”。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無端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負擔。朋友可能讓我們幫忙修改一下簡曆,同學找我們講一下題目,很多很多都是我們可能要麵對的請求。當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應該幫助別人,但我們不能總是“有事您說話”,這未免顯得有點傻氣。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說“不”。
□多做,而不是多想
我自己經常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考慮得太多,總是試圖把整個事情考慮清楚才開始行動。但事實證明就算你計劃得再好,也會有算計不到的地方,有些事情你無能為力。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在沒有必要的思考和擔憂上,不如在有個計劃的時候就開始行動,等遇到了問題再針對性的思考解決。
□懂得滿足
人總是貪婪的。在我們獲取一些利益的同時,又總是會渴望或要求更多的利益,總會有新的要求,也就總是有新的壓力,這時候,我們又會擔心失去些什麼。其實這些本來是不必要的。如果我們學會了滿足,那麼就會更加樂觀地麵對生活。正所謂知足者常樂。
□尋找適合你的減壓方式
減壓的方式有很多,我相信無論如何你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例如,聽音樂、看電影、做瑜伽,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網上找找看。
□避免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者毫無疑問會渴望更好的結果,可是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麵對更多可能存在的壓力。有些人雖然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是卻有強迫症的傾向,總是會對一些事情不罷休,非要做好為止。可能還有其他事情要做,但是非要把這件事情先做好,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擾亂其他的計劃。
□避免和別人比較
我們總是在無形之中和朋友或自己熟悉的人進行比較。比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收入、我們的戀人。如果你在比較當中占了下風,那麼你一定會覺得很壓抑、很鬱悶。你總會問自己為什麼人家就能那樣呢?你無法擺脫這個想法,時常縈繞在你耳邊。如果你在比較當中勝出,那麼你可能會覺得很開心,顯得洋洋得意。但是到了下次,你也許會在比較中落敗,這又會加重你的不良情緒。正所謂“人比人,氣死人”。
其實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和自己進行比較。我們可以製定一個目標並為之努力。經常回過頭來檢驗一下自己是否達到了目標或取得了進步。
當然如果我們能夠正確的麵對比較,把和別人的比較當做一種前進的動力,那麼也是可以的。隻是,有比較,我們就很難避免產生嫉妒情緒。
緩解壓力有高招
如果壓力產生了,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緩解。
□睡眠減壓
睡覺是養生的頭等大事。想擁有旺盛的精力,抑製壓力,睡眠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保證。成年人每天能夠保持最佳睡眠6~8小時就足夠了。事實上,因為生活瑣事、各種各樣的壓力、無序的生活習慣與方式,影響了我們的睡眠質量。
但是,切勿貪睡,避免嗜睡症;睡前忌大量喝水,休息前一般不要進食,否則容易發胖。真正的“睡美人”是睡出來的。
□購物減壓
逛街購物能讓人把煩惱傷心的事拋諸腦後,同時能在辛苦工作之後盡情花費金錢獲得愉悅感。
選擇購物減壓方式,一定要評估自己的經濟能力,避免走向另一種極端,成為超級購物狂;可以打扮得光彩豔麗,但要避免穿高跟鞋,因為疲勞會使好心情大打折扣。
□運動減壓
總有一兩種運動是最適合你的。強健身體的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健美減肥運動方式。運動的好處是可以使人的心情更加開朗,並且調動身體的懶散細胞,強化機體新陳代謝,不斷煥發活力。
一般微微出汗就行了;平時缺少運動的,一下子不要做過於劇烈的運動,那樣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不必要的運動損傷,否則得不償失。有規律的運動才有益身體健康。
□聽音樂減壓
選擇那些平時喜歡、能夠反複聽多遍、越聽越有味道的專輯,這樣的音樂能讓你全情投入。可選擇舒緩的輕音樂或古典音樂。不宜在傷心的時候,聽那些傷感的歌曲,尤其是與分手的往日戀人共同聽過的或是他非常喜愛的音樂。
□啟動情感減壓
愛情是緩解壓力的好方式,有愛侶陪伴是任何一種方式無法替代的。高質量的情愛生活,可以令人每天清晨臉色紅潤,心態平和。切忌陷入某些怪圈,“處處留情未真情”。
□其他減壓的方法
除了以上方法外,還有一些方法也可以有效緩解壓力。
暴力宣泄法,主要通過摔打踢砸物品等,達到發泄憤怒、委屈的目的,從而釋放不良情緒,緩解精神壓力。
寫作塗鴉法,這也是很多理性的人常用的方法,把煩惱和鬱悶用文字或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一旦完成了,你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傾訴減壓法,最適合同伴友誼之間。通過親密好友之間的開懷傾訴,體會情誼是生命中最快樂、最滿足的部分;這種情感關係也是最深刻的,為朋友帶來一種無形的支持力;擁有穩固的同性朋友,是現代人健康生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作為一個真正的現代人,不僅要善於工作學習,還要善於享受生活,做到有緊有鬆、有快有慢,勞逸結合,才能有效緩解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各種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