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其實誘發性事件A隻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直接起因。
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關。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對於人們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韋斯勒(Wessler)等曾總結出下列三個特征:絕對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過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和糟糕至極(awflizing)。
絕對化的要求這一特征在各種不合理的信念中是最常見的。對事物的絕對化的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這種信念通常是與“必須”(must)和“應該”(should)這類字眼聯係在一起的。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懷有這樣的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因為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定規律,不可能按某一個人的意誌去運轉。對於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而對於某個個體來說,他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會以他的意誌為轉移。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感到受不了,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並陷入情緒困擾。
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埃利斯曾說過,過分概括化是不合邏輯的,就好像以一本書的封麵來判定一本書的好壞一樣。過分概括化的一個方麵是人們對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評價。一些人當麵對失敗或是極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文不值”、“廢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評價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常是錯誤的。
糟糕至極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是一場災難。這種想法會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鬱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自拔。糟糕的本意就是不好、壞事的意思。但當一個人講什麼事情糟透了、壞極了的時候,這往往意味著對他來說這是最壞的事情,是一種滅頂之災。
糟糕至極常常是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及對自己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相聯係的,即在人們的絕對化要求中認為的“必須”和“應該”的事物並未像他們所想的那樣發生時,他們就會感到無法接受這種現實,無法忍受這樣的情景,他們的想法就會走向極端,認為事情已經糟到極點了。我們應該努力去接受現實,在可能的情況下去改變這種狀況,學會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下去。
在人們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三種特征。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具有不合理的思維與信念,而那些具有嚴重情緒障礙的人,具有這種不合理思維的傾向更為明顯。情緒障礙一旦形成,他們自己是難以自拔的,需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