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那句口號:“快樂、不快樂都是一天,為什麼不天天快樂呢?”快樂、煩惱都是自找的。看看下麵這個故事也許你會有所感觸。
一位大學生到國外度假,看到當地一名農民不到一刻鍾就釣滿一簍魚,準備回家。
大學生問他:“為什麼不多釣一些魚賣錢呢?”
農民說:“夠我一家人過日子了,明天再釣吧!”
大學生建議農民多釣一些魚存夠錢買一條漁船,出海去捕更多的魚,然後再組成捕魚公司,雇別人去釣魚;等公司擴大成熟後再組建企業集團,最後讓公司股票上市,賺更多的錢。
農民問賺這麼多錢做什麼?大學生說:“你就可以高枕無憂啦!每天睡到自然醒,都很悠閑。”
農民說:“我現在每一天都是這樣過的,又何必等到老了以後才享受呢?”
也許我們在追逐目標的步伐中卻迷失了最初的夢想。
也許生活中我們總是抱怨生不逢時,總有曾經滄海的感覺。其實凡事總有好壞兩麵,看開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沉溺抱怨下去,隻能加重心理負擔。
欲望是人與生俱來的,隻要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就逃避不了,有欲望就有煩惱。正如張愛玲所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所以,欲望是生活的動力,麻煩就是生活。”
當我們麵對蕪雜世俗之事的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麵對一切,平靜珍惜一切。正所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外雲卷雲舒。隻有保持一分平常心,才能做到寵辱不驚。寵辱不驚不是消極的回避,更不是看破了紅塵或甘於沉淪,而是一種遠離名利、遠離喧囂的坦然,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一份從容。
合理情緒治療
21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A。ElliS)創立了合理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Therapy,簡稱RET)。合理情緒治療是認知心理治療中的一種療法,因它也采用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被稱為一種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
埃利斯早期曾從事有關家庭、婚姻方麵的研究,由此入手開始了婚姻方麵的谘詢及出版了《心理治療中的理性和情緒》一書。
合理情緒治療的基本理論主要為ABC理論,但要了解這一理論,首先要了解埃利斯及合理情緒治療對人的基本看法。
埃利斯的ABC理論是建立在他對人的本性的看法之上的,他認為,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是愉快的及行有成效的人。
情緒是伴隨著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思維所造成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維與信念。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借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複某種不合理的信念就會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情緒困擾的持續是由於那些內化語言持續的結果。
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曆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一理論又被稱為ABC理論。
ABC來自三個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論的模型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