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曆程中,每一個人都會經曆離別的痛苦,生離死別被喻為人間的八苦之一,是人類麵對的永恒情結。麵對離別,有的人會走出痛苦,而有的人卻會沉浸在離別的狀態裏,無法走出心靈的陰霾。
在生活中,和諧穩定的兩性關係會使我們的心理健康處於最佳狀態,而令人心痛的分手則是導致心理問題的元凶,尤其對女性傷害度更大。如果親密的情感關係被突然打破,離分手時間越近,被拋棄者越容易患上抑鬱等心理疾病。
可以失戀,不可以失態
失戀,顧名思義,就是失去戀人或戀情。這通常發生在那些曾經獲得過某種程度、某種性質的“愛”,並為此做出過真心承諾或有較大的物質和精神投入的男女。他們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突然或不情願地與戀人分手,從而體驗到一種內心的失落感、傷心感甚至痛不欲生之感。
失戀的人常有如下心態:其一,羞愧難當,陷入自卑與迷惘,“從此無心受良宵,任他明月下西樓”,心灰意冷,走向怯懦封閉甚至絕望、輕生,成為愛情殉葬品。其二,對拋棄自己的人仍一往情深,對逝去的愛情充滿美好的回憶與幻想,自欺欺人,否認失戀存在而陷入單相思的泥潭,也有人會出現一種既愛又恨的特殊感情矛盾。其三,因失戀而絕望暴怒,失去理智,產生報複心理。或攻擊對方;或自殘;或從此嫉俗厭世懷疑一切異性,看什麼都不順眼;或從此玩世不恭,得過且過,尋求刺激,發泄心中不滿。
李春是大學二年級學生,他一直是家裏的驕傲。他曾是以全校最高分考進大學。在大一的時候,他與一個女生相戀了。兩人在愛河中共浴了數月,然而突然有一天,李春發現自己全身心投入的這段愛情走向了終結,女孩依偎在了另一位男生的懷抱。在移情別戀後,女孩沒有任何解釋,女孩告訴他,愛是一種感覺,當愛時那是真愛,當不愛時那就是真的不愛了。女孩自稱對李春失去了感覺,然後就絕情地離開了他,沒有給李春任何重來的機會。
李春失戀了。由於受到女孩的傷害,他開始上網到無法自拔。他現在極度頹廢,不願意上學,放棄了人生,他的家人已無計可施。即使他離開了網絡,可是他消極的心理仍然讓所有人擔心。
心理學家解釋說,過去的男女初涉愛河,就深信雙方的愛是“命中注定”、“千裏有緣來相會”。這種信念或稱“心理暗示”,使一對戀人矢誌無悔,終生不渝。然而今天,如前所說,少男少女的初戀多半始於生理上的早熟,肉體的欲望與精神上的愛火不能同時燃燒。當精神上的愛情閃光時,即理性之光點燃時,肉體的欲望就暗淡下來了。這種“失戀”之苦,“早戀”者幾乎都會嚐到。這是一種暫時的、過渡性情緒體驗。
長期“執迷不悟”於失戀是非常有害甚至危險的。從心理學上看,戀愛,尤其是初戀,往往是朝向對方的心理能量的最大集聚,而這種集聚起來的心理能量突然失去了宣泄的對象,就可能使人產生在茫茫宇宙間迷失了方向的感覺。
難以排遣的這種心理能量,在內心尋找“噴射口”。當它以其瘋狂的方式再度噴向昔日的對象時,就會導致可悲的後果。暴力、投毒、毀容直至害命行為,都可能是在這種失控的情況下發生的。有人則把這種心理能量噴射到自我——“自毀”,如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墮落無恥、嫖娼賣淫、酗酒吸毒,直至自殺行為。也有人尋求一種消極的逃避方式,如離家出走或出家當和尚、尼姑之類;也有人因失戀之苦的挫折,後來對任何異性都生疑心或不感興趣,陷入了所謂的“戀愛恐懼症”,這就是一種心理變態了。
當然,大多數“初戀”不成功的男女,在經過一段情緒波動後,都能夠振奮起來,投入到正常的學習與生活的興趣之中。這就是所謂的“精神升華”。
為了更好地麵對生活,失戀者要學會自我調節,盡快地擺脫失戀的痛苦。其方法有三:一是傾訴,失戀者精神遭受打擊,被悔恨、遺憾、留戀、惆悵、失望、孤獨、自卑等不良情緒困擾,應當找一個可以交心的對象,盡訴自己心中理不清的愛與恨,怨與愁,以釋放心理壓力,並聽他們的評說與勸慰;或用書麵文字如日記、書簽把自己的苦悶記錄下來,留給自己看,寄給朋友看,這也可以釋放自己的心理負荷,求得心理解脫。二是移情,及時適當地把情感轉移到失戀對象以外的其他人或事上。如失戀後,可以多接觸朋友,可積極參加各種娛樂活動,釋放苦悶,陶冶性情;可投身大自然,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的博大胸懷中。
少年時期的歌德,也曾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失戀,麵對這樣的打擊,他甚至想到過死,最終他戰勝了自我,升華了失戀的情感,寫下了一本自傳體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刻畫了自己的心跡,同時也提醒了所有年輕的失戀者:你所錯過的隻是春天的一朵小花,你仍擁有整個春天。
正確地對待失戀,樂觀地看待人生,你會發現失戀何嚐不是給自己一次翻身的機會?可以失戀,不可以失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