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背景
本節記錄了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一個真實故事,在《史記》中記載為“子貢遊說五國之君”。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史載他“利口巧辭”,能言善辯。子貢為了保存弱小的魯國,臨危受命,前去遊說五國,挑起齊、晉、吳、越四國大戰,可謂真乃驚世之人也。在子貢的巧言之下,吳王夫差利欲熏心,出兵與齊國大戰,最初大破齊軍。吳國聲勢浩大,夫差急於稱霸,又欲北進晉國,這時齊國緩過氣來,與晉軍聯合,在黃池夾擊,挫敗了吳國的勢力,然後,越國趁機在吳國背後偷襲,直接攻入吳都。吳國在三麵受敵的情況下,終於兵敗,驕橫的吳王夫差被殺。《史記》中稱“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話說吳國通過炒熱房地產,把各種金融衍生品賣到其他國家,尤其是勢力向北擴張後,威脅到了北方強國齊國的地位。
齊國是山東的一家大型公司,在齊桓公時代也曾顯赫一時,不過現在已是日落黃昏。齊國內部高層主管間相互鉤心鬥角,各自為政,都想篡權成為齊國公司的總裁。其中,齊國的一個副總裁名叫田常,他的野心最大,控製整個齊國的財政,擁有40%的股份,預謀著逼齊國總裁退位,自己當老大。但是,田常擔心其他高層主管反對自己,於是打算像當年齊桓公經濟製裁魯國那樣,兼並魯國公司,以此立威,獲得員工們的支持。
魯國與齊國同在山東境內,相比於齊國的龐大,魯國隻是個不大的公司。弱小的魯國長年遭受齊國欺淩,敢怒不敢言。魯國是孔子的老家,雖然孔子在齊國大學任教授,但當他聽聞齊國要兼並魯國時,不禁憂心忡忡,對他的學生們說:“魯國現在危難,隨時可能被齊國兼並,我不想看到自己的國家落到這個下場,你們誰有辦法阻止呢?”
子路說:“老師,我們講究‘仁義治天下’,我決定前往齊國去說服副總裁田常,讓他以德服人,才是管理公司的最佳辦法。”
孔子搖搖頭:“你要與豺狼講仁義,無異於緣木求魚。”
另外一個徒弟子張說:“魯國弱小,齊國強大,看來兼並不可避免。我願意去魯國勸說國君,讓他以和為貴,盡量避免與齊國發生衝突,見機行事,韜光養晦。”
孔子也搖搖頭,說:“事情緊迫,這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這時,子貢說話了:“老師,我可以憑三寸不爛之舌,去遊說齊、吳、越、晉等國,權衡他們的利益,挑撥他們的關係,讓他們相互爭鬥,從而使我們魯國避開災難。”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上次出訪越國就是他陪同孔子。子貢是孔門中最會做生意的人,他有家財萬貫,每次孔子外出講學都是靠他讚助。當年,範蠡與子貢也曾有一麵之緣,兩人的才能不相上下,惺惺相惜,年齡相仿,不過範蠡以‘妙計’見長,而子貢以‘口才’聞名。
孔子沒有說話,他默許子貢的提議了。
於是,一場發生在春秋時期最驚人的“五國商務談判”從子貢這裏開始傳奇上演了。
子貢最先來到齊國,對副總田常說:“您要兼並魯國,其實對您的篡權是很不劃算的。”
田常坐在老板椅上,叼著煙:“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魯國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規模不大,員工稀少,資金短缺,如果您要吞並魯國,隻能是‘不義之舉’,倚強淩弱,給齊國造成了不良名聲。這樣的話,您要想順利當上齊國總裁,恐怕沒有太多人支持。”子貢分析道。
田常想了想,覺得挺有道理:“那你覺得怎麼辦好呢?”
子貢說:“國家內部有問題,就要選擇強國來攻擊;相反,國家外部有問題,則選擇弱國來攻擊。如果兼並了魯國,造成齊國疆域的擴張,隻會使齊王驕傲,朝臣驕橫,功勞不在副總您個人身上,於是您在齊王心中的分量就減弱了。所以,不如去攻打吳國,吳國勢力龐大,與齊國不相上下,如果兼並吳國不勝,那麼齊國聲譽就會受到影響,齊王的威信降低,大臣武將們不和,到時,您這個副總挑撥離間、渾水摸魚,就能趁機奪了齊王總裁的位置。”
田常認為子貢說得很有道理:“可我現在已經下達命令,準備兼並魯國了,這時如果又改變命令,去攻擊吳國。其他高層領導們會疑心我的。”
子貢說:“這沒關係,我馬上去吳國,說服吳王動用資本力量來救魯國,這樣您就能借機與吳國爭雄,齊國的其他領導人再聰明也不會看出其中的端倪。”
於是,田常答應了子貢的建議。
子貢又連夜跑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我聽說真正的王者不會滅絕別人的世族,真正的霸主沒有可畏懼的敵人。千鈞雖重,但是加一銖就可動搖。魯國是處在齊國、吳國之間的中間國,今天齊國想兼並魯國,擺明了是要和您吳國爭奪霸權,對吳王您而言是一大威脅,您為何不攻打齊以救魯呢?救魯能彰顯大王救絕存亡的仁名,伐齊能得到大利,泗水一帶的衛、宋、陳許多小公司可因此劃入吳國勢力範圍,還有什麼比這個對吳國更有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