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炒熱房地產:勾踐埋下的一招殺手鐧(1 / 3)

曆史背景

曆史上的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學習了齊國對魯國的“經濟戰爭”手段。勾踐在春天時,先以國內窮困的名義向吳國借了一萬石糧食,答應秋後償還種子。但是,在秋季時,勾踐暗中把稻子種子炒熟,然後還給吳國。吳王夫差沒有察覺,所以收回越國償還的種子後,命人在來年春天播撒種植。由於種子是熟的,吳國在第二年顆粒無收,國內發生大饑荒,引發社會動亂,越國趁機聯合北方齊國,攻擊吳國,占領大片領土。

話說越國產品進入吳國後,勾踐的複仇之心越來越強烈。他把範蠡、文種召集到辦公室裏,指著吳越春秋地圖:“看看,如今我們控製了吳國低端市場,許多產品雖然打著‘吳氏’品牌,但都是由我越國貼牌生產的。有朝一日,隻要我們在產品質量上做手腳,就能引起吳國廣泛消費者的信譽危機,到時吳國品牌就輕而易舉地被我毀了!”

勾踐這個想法,不可謂不毒辣,讓範蠡和文種都大吃一驚。

文種說:“你這招太毒了,就像在吳王夫差身邊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引爆時間完全由你說了算。”

勾踐冷笑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罷了,當初他吳王怎麼整我的,我日後就怎麼回饋給他!”

範蠡卻搖搖頭:“這個方法雖然能打擊吳國,但我們的損失也會很大。畢竟,產品是由我們生產的,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要自毀長城,到時雖然破壞了吳國的聲譽,我們自身也虧損不少。”

勾踐卻說:“無所謂,隻要能報仇,讓我虧損幾百萬也不在乎!”

範蠡和文種明顯感覺到,隨著公司的擴張,勾踐的複仇心理也越來越明顯,甚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範蠡、文種心中並不願意是這種結果,畢竟越國公司是大家一點一滴花費心血建立起來的,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豈可因為勾踐一人的報仇心願而毀了那麼多年的勞動成果?

但是,越國公司的老板終歸是勾踐,範蠡、文種隻是職業經理人,他們又能如何呢?

勾踐的心思,開始全部入在“報仇”上。他開始熱衷於看《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研習其中的計謀,學習各種匪夷所思的戰略故事。勾踐常常跑去問範蠡:“你知道‘借刀殺人’這一計該怎麼用嗎?”或是問:“那招‘釜底抽薪’是不是可以用來對付吳國?”……範蠡看到勾踐如此著迷於陰謀詭計,不禁擔憂:“這些計策隻是手段而已,不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你不要緣木求魚了。”但勾踐不聽,每天思考著用什麼更加陰險的方法能夠吃掉吳國。

範蠡感覺說服不了勾踐,晚上隻好去找文種聊天。兩人交談了很久,回憶從當初越國公司破產到臥薪嚐膽,再到如今一步步壯大的過程,都感慨時光如水,一轉眼就是幾年過去,如今的情形早已不是當年。範蠡歎道:“當初,勾踐能夠睡柴堆、吃苦膽,用這種極端做法壓抑自己,如今他的複仇心理開始噴發出來了,我們能勸得住他嗎……”

勾踐已經沉浸在權謀之術裏,很快,他又從古籍中發現了一個令人叫絕的“經濟戰爭”案例,興奮地告訴範蠡、文種:“哈哈,我找到一個從前齊國人對付魯國人的經濟製裁方法,太經典了!我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暗算吳國!”

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曆史上“齊國用經濟手段打垮魯國”的真實故事。

春秋早期,齊國國力強大,欲圖霸中原,齊桓公重用管仲,發展非常迅猛。但它的鄰國魯國始終是個威脅,齊桓公決定吞並魯國,掃清障礙。

齊桓公去問管仲:“魯國這個國家,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潛在威脅,如果直接攻擊它,會損失太大。現在,我想把魯國變成殖民地附庸國,應該怎麼做呢?”

管仲回答說:“我有辦法。魯國的國情,使得他們適合做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紡織業。請您和貴族們帶頭穿著‘魯國製造’的衣物,從而帶動齊國消費者大量進口魯國貨,於是魯國看到有利可圖,肯定會大力發展其紡織業,魯國大批農民放棄農事,都去做收入較高的紡織工。”

齊桓公說:“好!就這麼辦。”於是,立刻就帶頭穿著魯國生產的紡織品,並且帶動全國百姓穿魯國的衣服。

然後,管仲把言論傳遞給魯國的商人:“現在,我國百姓喜歡貴國生產的紡織品,物美價廉。請你們為我提供紡織品,我用國際硬通貨(黃金)和你們交換,用不了多久你們就會很有錢,很富有。你們的政府不必向老百姓征收農業稅,政府財政一樣能有盈餘。”

魯國政府了解了紡織品帶來的貿易順差後,大喜過望,主動用各種政策利好來發展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並開始大量招商引資。過了一年後,管仲派人到魯國考察,發現魯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程度越來越高,製造業繁榮,車輛馬匹幾乎都用來運輸出口到齊國的紡織品,街道上的揚塵和工業廢氣遮天蔽日,十步之外都看不見人。魯國人沉浸在繁榮的景象中。

這時,管仲向齊桓公彙報:“已經可以和平演變魯國了。”

齊桓公問:“要怎麼做呢?”

管仲回答說:“現在開始,請您和貴族們停止穿魯國的衣服,改穿絲綢製品,並傳播‘魯國製造’的各種負麵消息,製造‘魯國威脅論’,引起齊國消費者們對魯國的仇恨,對魯國的紡織品強征高額關稅!”

齊桓公說:“好!就這麼辦。”

又過了一年,管仲再派人去魯國考察,發現魯國的大量勞動密集型工廠倒閉,產品因不能出口而積壓,國內百姓普遍缺乏糧食供應,又陷入失業後的貧困中,內需嚴重不足,惡性循環。商人拚命壓低工資、提高勞動時間以降低產品價格,還是無法及時出貨彌補資金缺口。魯國政府的財政赤字越來越大,又麵臨巨大的糧食危機,於是強迫大批農民工返鄉從事農業,但糧食也無法在三個月內生產出來,出現糧荒,人民困苦不堪。魯國進口糧食的價格開始瘋狂高漲,漲到齊國國內收購糧食價格的一千倍,齊國在糧食貿易中獲取巨額利益,魯國的百姓民不聊生,要依靠齊國的憐憫和救濟來渡過難關。

管仲通過這個手段,在兩年之內,整垮了魯國的工業和農業實體經濟,迫使魯國資產大幅縮水,有十分之六被齊國收購。到了第三年,魯國政府宣布破產,主動請求成為齊國的附屬國。

勾踐講完這個故事,興奮異常,他揮舞著雙手:“看見了嗎?當年齊國就是用這種經濟手段,狠狠打擊了對手魯國,從而奠定了霸主地位!齊桓公和管仲真乃梟雄也,我要向他們學習!”

文種張大嘴巴聽著,既吃驚又激動:“天哪,當年齊國的宰相管仲,真是聰明絕頂之人,竟能想到這麼絕妙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