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品牌戰略:孔子的文化力量(2 / 3)

範蠡坐在一邊,表示讚同:“是的,產品需要劃分不同品牌,以滿足不同消費者心理。我也舉個例子,比如洗發水行業,以飄柔為例,最初啟用的是頗為時尚的功能訴求,如‘柔順’、‘潤發’、‘去屑’、‘多效護理’等,之後是對個別產品的利益型定位,超脫產品之外賦予品牌個性精神。洗發水屬於日常低關注度產品,在市場多年發展和屏幕上狂轟濫炸後,部分消費者疲軟於功能性定位,當大部分人的頭發不再有頭屑的時候,去屑的概念就變得毫無意義。此時,他們需要的是一種心理的滿足和支持,品牌作為溝通的載體恰恰就在傳遞企業的這種情感。”

子貢豎起大拇指誇讚:“範蠡先生講得很對,嗬嗬,我當初在齊國時就聽過他的大名,他是個很有思想的人。越國公司能有範蠡這樣的人才,真可謂是前途不可限量啊。”

演講進行了一個多小時,氣氛非常熱烈。這時,孔子微笑著說:“對品牌的理念,大家已經闡述了這麼多,我不妨講兩個小故事,增強演講的趣味性如何?”

大家都鼓掌表示歡迎。

於是,孔子講了兩個關於“文化是支撐品牌的力量”的故事。

1)“金嗓子喉寶”的國際特色

國外有本草中藥牙膏嗎?肯定沒有,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中的醫文化。

文化永遠是產品的靈魂,沒有文化,就沒有市場。外國人信西醫,中國人信中醫,沒有文化的根基,是不可能催生出相應的品牌的。品牌脫胎於人的心智,根源於文化,隻有適應於廣大人群的心理,才是一個成功的品牌,這與各國國情不同,與人們的審美情趣、文化理念又有不同。隻有真正抓住文化內涵的人,才能創造一個真正價值的品牌,才能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界裏獨領風騷。縱觀中西世界,商業形式是不同的:講求效率的快餐文化催生了美國式的“麥當勞”、“肯德基”連鎖品牌,而講求“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文化催生了中華美食品牌。

沒有文化的品牌是單薄的,根基不牢。在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糖煙酒領域中,基於“中醫理念”的品類創新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獲得廣闊市場,歸根結底源於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在改革開放之後,糖果市場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過去由硬糖、奶糖一統天下的市場已經得到細分,形成了傳統糖、凝膠糖、功能糖、巧克力四大主要品類,功能糖、巧克力發展尤為迅速,後兩者乃是後來者居上,長江後浪推前浪。

在功能糖品類中,含有本草原料的中草藥糖類具有先天的優勢。功能糖果是在營養健康風潮下誕生的新寵,它借助中藥保健之功一躍而起,引領市場潮流。據新生代CMMS 的數據顯示,盡管各品牌的產品滲透率都有消有長,但總體上看,本草潤喉糖的消費者集中度仍然呈逐年遞增趨勢,其行業集中程度已增至30%左右。

作為“本草潤喉糖”品類的開創者,金嗓子喉寶的故事很耐人尋味:

金嗓子的生產廠家過去是生產糖果的,當時叫柳州市糖果二廠。20世紀80年代初,糖果行業不景氣,大部分廠家麵臨困境。這家工廠便有意轉向製藥行業。到了90年代中期,製藥行業中的咽喉含片市場已被草珊瑚、西瓜霜、健民咽喉片等知名品牌占據了大部分份額,新產品雖層出不窮,卻未能撼動它們的統治地位。唯有一個“金嗓子”卻是逆流直上,短短四五年時間便從市場脫穎而出,到目前年銷售額已近6億元,位居咽喉含片的市場前列。

金嗓子的迅猛發展,得益於它采用本草原料與創立獨特品類。廠家從市場調研中發現:市麵上的咽喉含片均為藥粉壓製而成,一含即溶,很難在咽喉部位較長時間保持施藥,含片又小且藥量不足,因此見效甚慢,而市麵上的潤喉糖則沒有直接快速的治療效用。在藥物性咽喉含片和糖果類的潤喉糖之間顯然存在一類產品空缺,即功能性保健品。同時,由於環境汙染加劇,吸煙嗜酒者增多,以及因卡拉OK流行所帶來的普遍性用嗓過度,市場對適用於咽喉不適症狀的保健品的需求量日漸增加。金嗓子的研發人員精選了青果、金銀花、薄荷腦、羅漢果、橘紅、八角茴、桉葉油及香油等10多種本草原料,從中提煉出有效潤喉成分,終於研製出了介於咽喉含片和潤喉糖之間的本草化產品——金嗓子喉寶。這是一種利用本草潤喉的特色咽喉含片,它在很短時間內能對咽喉炎症產生較強的藥效。

金嗓子喉寶利用本草文化創立起一個獨特的品類,它不但從咽喉含片類市場攫取到了可觀的份額,也在原有的糖果市場繼續擁有著自己的份額。具有高附加值的金嗓子,最終使自己成為咽喉含片市場的龍頭品牌。

2)“蘇阿姨”餛飩品牌的崛起

隨著民營經濟的活躍發展,在中國,每年新生20萬家企業,同時,每年卻有10萬家企業倒閉,剩下的企業有60%在5年內破產,85%在10年內消亡,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的2.9年。李小明的“蘇阿姨”,卻在三全、思念、龍鳳和灣仔碼頭等速凍食品巨頭侵吞60%市場的包抄下,在速凍食品最激烈的戰場華東市場中,15年未倒。

李小明進入這個行業,便成為“蘇州民營速凍食品第一人”,但這卻讓他在八九家國有企業的包圍中,顯得如此“礙眼”——“這是個體戶做的,別買。”這家在蘇州是當時最小的、能靈活滲透到很多商場的速凍食品企業,卻遭遇了集體圍剿,體製成為繞不過去的“死穴”。

幾個月後,李小明真的在蘇州銷聲匿跡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卻在蘇州周邊的南京、上海、寧波頻繁出現:開著車身上寫著“蘇阿姨來哉”的冷藏車,在城市的公交車站沿線轉悠,於是這句帶有極強吳儂軟語意味的廣告語,被人們不經意地念出來,口口相傳。

接著,大大小小印著色澤鮮明的產品照的海報貼進了商店,當時,還沒有任何企業做海報宣傳。街頭,常常能聽到店員們衝著送貨小夥喊“蘇阿姨”,在當地成為一大特色。

所有人都用袋式包裝,李小明卻第一個采用盒式包裝,增大陳列麵積並提高檔次,並第一個附贈湯料包。

“在外地,很多人以為蘇阿姨是合資企業。”原來,當時所有的速凍包裝隻有中文說明,李小明卻采用中英文對照,這個小小的動作無意間幫了他的大忙,“沒有合資企業的廠房和辦公樓,各地的采購員來了,我都安排在當地最豪華的賓館住宿,在高檔的商務會議室洽談,出手闊綽地招待他們,他們根本不會相信有這樣底氣的其實是一家小企業。”這背後則是,“創業前三年,投資人沒往家裏拿一分錢的收益。上一分鍾賺的錢,下一分鍾就投進去,輪軸轉著慢慢地把市場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