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方式很重要,取決於你是用“是否”模式還是“多少”模式提問,就能控製對方的思維。
文種點點頭:“所以我們要找一種恰當的方式,說服勾踐。”
範蠡說:“其實很簡單,我們隻要像故事中那樣,換一下口吻,不要對勾踐說‘工人們受不了’、‘大家太累了’,而是要說‘過度工作導致效率降低’、‘工廠的成本增加了,利潤反而下降’。”
“這有什麼區別?”幹將和莫邪不太明白。
“當然有區別了,”範蠡回答,“前者是站在工人們的角度,很難說服勾踐,後者則是站在勾踐自身的角度,從他自己的利潤、成本考慮。”
“說得很對,”文種表示讚同,“人性就是這樣,你要說服一個人答應某事,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以他的視野來評價,那麼就很容易讓對方接受。潛台詞是:我是為你考慮,一切是為了你不損失。”
幹將、莫邪兩兄弟恍然大悟:“範蠡、文種兄果然是企業管理的高手,對人性心理了解得如此透徹!”
文種拍了拍腦袋:“我昨天正好在《讀者》上看到一則故事,說來也很有啟發的,與範蠡的故事很匹配。”
老人控製孩子的思維
同樣一句話,前後一對調或者做點不起眼的變化,就會出現不同的結局,其實質在於說話人掌握了對方思考的方向。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他想勸說這些孩子安靜一些,但根本沒有效果,孩子們依舊每天在他家門口打鬧喧囂。
於是,老人改變了策略,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隻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隻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到他家門口來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資、獎金等各種各樣的外部獎勵?
聽完範蠡講的這個故事,大家仿佛領悟到了什麼。
文種說:“我們幾人合計一下,把最近半年的銷售業績、成本核算出來,拿出具體的數據給勾踐看,他就能明白現在公司的超負荷運轉了。”
於是,在每周例會上,大家商量著要說服勾踐。
範蠡拿出賬本來對勾踐說:“你看,這個季度雖然我們增設了10個銷售點,業績表麵上看是增加了20%,這隻是毛利潤。事實上,我們每個增設的網點需要1000元的成本,再加上每個網點至少需要2名員工,扣除所付出的費用,實際上我們的利潤反而減少了兩個點!”
勾踐有些不相信:“不會吧,賬麵上的銷售額是在不斷增加的啊!”
範蠡說:“你問問生產部的文種,他同樣有數據給你看。”
文種說:“盡管每個月的銷售量在增加,產品生產量也在增加,但是我們增加了2倍的人手,每天三班倒的輪流作息,耗電量、耗水量也增加了2倍。所以,事實上,我們的毛利潤根本沒有增加20%,而隻有10%。”
勾踐說:“即使是10%的利潤增長,也不錯啊,隻要在量上繼續增加就夠了。”
文種搖搖頭:“現在是10%,接下來就會是5%,最後會趨於0%的利潤,按照現在的生產模式,我們會越來越虧。在經濟學上,最初的生產要素投入,可以使效益增加,但隨著各種要素的繼續投入,情況也會變得越來越複雜,這時常常會導致成本增加,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