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說服勾踐:邊際成本與收益的生產關係(3 / 3)

勾踐問:“具體是什麼意思?我不太明白。”

文種說:“經濟學理論裏有‘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邊際報酬是指在既定技術水平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單位某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產量的增量。所謂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就是指在技術不變、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某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起初,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產量增量是遞增的,但過了一定點之後,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產量增量就會越來越小,甚至為負數。這一經濟現象稱為邊際報酬遞減法則,也稱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勾踐摸著腦袋:“你說得太抽象了,那麼多經濟術語,我聽得雲山霧罩的。”

這時,範蠡舉了個例子:“好比一個很饑餓的人,一邊蒸包子一邊吃。他蒸第一個包子吃完後,感覺獲得充分的食欲感;然而再蒸第二個包子吃,他就覺得效益稍微減弱了;再吃第三個包子時,他明顯覺得有些飽了,不太願意吃。這三個包子的生產是一樣的,但越到後麵,其產生的效用就越小,相應的成本就增加了,就稱為經濟學原理的‘邊際效益遞減’。”

“對對,就是這個意思,”文種表示讚同,“當初我們隻是一個小企業,隻有一條生產線,專門生產單一的‘山寨手機’,效益很好,一年能賺10萬元。這時,再增加一條生產線,一年就能賺20萬元。然而,隨著廠房、員工人數的增加,倉儲、物流、研發技術的成本也相應增加,這時擁有50條生產線,已經超出了個人和市場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利潤率反而降了下來。如果這時還要再繼續增加產量,單位成本所產生的單位效益遠遠低於從前,就是得不償失了。”

這時,文種拿出紙和筆:“你看,我給你畫兩個圖,是經濟學裏的關於長期成本曲線的。”

勾踐仔細看了看這兩個圖,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廠商的規模並非越大越好,對於特定的生產技術,當廠商的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後,生產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造成規模不經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於廠商規模過大,信息傳遞費用增加、信號失真、滋生官僚主義,使得規模擴大而帶來了成本增加更大,出現規模不經濟。”

範蠡和文種都舒了一口氣,他們知道勾踐已經被說服了。

勾踐想了想,又問:“既然現在繼續擴大生產規模,達不到原先我們預期的利潤,反而要增加成本。那麼,難道我們就保持目前的生產狀況嗎?”

“那當然不行,”文種解釋,“我們在投入相同生產要素的條件下,已經不能產生利益最大化,但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營銷模式創新等手段,來實現新的增長。”

“對,我很同意文種的觀點,”範蠡也說,“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聘請幹將、莫邪來進行研發,脫離以往傳統的‘山寨模式’,走一條以技術創新為主的新道路。”

勾踐嗬嗬笑著:“好,我聽你們的!以前我盲目地相信隻要增加產量就能創出高利潤,現在才明白自己是錯誤的。從明天開始,我會合理地減少不必要的生產線,降低機器能耗,把重點轉向研製新技術,同時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你們覺得怎麼樣?”

範蠡和文種笑道:“那太好了!此時正是我們轉變生產模式,由粗放型經濟轉型為高新技術經濟的契機。”

通過這次對經濟成本曲線的解釋,勾踐打破了原先舊思維,擯棄了那種“大幹快上,粗放經濟”的思路,也給予了工人們更多發展空間。勾踐的心情非常舒暢,他緊緊握著範蠡、文種的手:“兩位兄弟,你們把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聯係起來,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越國公司因為你們而興旺發展啊!”

現代啟示

麵對難以逃避的邊際報酬遞減與邊際效益遞減規律,企業需要做的是預見拐點的出現。尤其是在企業運行良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被擴張帶來的增長所麻痹。在經過一段時期的增長之後,必須關注的是繼續發展的空間。如果預見到不久將會出現拐點,那麼要做的就是調整企業的資源配置,在下降明顯出現之前結束這一輪增長。在企業快速增長之時,應更加謹慎。運動的慣性同樣適用於做事的心理。兩種遞減規律也是商業周期的深層因素,如何把握判定企業所處的時期並采取相應措施,尤其是在時期轉變時相應的變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持續增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