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壓力曲線:做好你的情緒管理(3 / 3)

飛蛾的痛苦經曆

生物學家說,飛蛾在由蛹變繭時,翅膀萎縮,十分柔軟;在破繭而出時,必須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身體中的體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充實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飛翔。

一天,有個人湊巧看到樹上有一隻繭開始活動,好像有蛾要從裏麵破繭而出,於是他饒有興趣地準備見識一下由蛹變蛾的過程。

但隨著時間的一點點過去,他變得不耐煩了,隻見蛾在繭裏奮力掙紮,將繭扭來扭去的,但卻一直不能掙脫繭的束縛,似乎是再也不可能破繭而出了。

最後,他的耐心用盡,就用一把小剪刀,把繭上的絲剪了一個小洞,讓蛾出來可以容易一些。果然,不一會兒,蛾就從繭裏很容易地爬了出來,但是那身體非常臃腫,翅膀也異常萎縮,耷拉在兩邊伸展不起來。

他等著蛾飛起來,但那隻蛾卻隻是跌跌撞撞地爬著,怎麼也飛不起來,又過了一會兒,它就死了。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任何一種本領的獲得都要經由艱苦的磨煉,“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任何投機取巧或妄圖減少奮鬥而達到目的的做法都是見識短淺的行為,那隻飛不起來的飛蛾的經曆就證明了這一切。

這次聽完故事,勾踐卻並不以為然:“範蠡,你以前總是用故事來啟發我,告訴我人生的哲理。但故事終歸是故事,說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我知道人們都要忍受壓力才能成長,可是,在吳國人的壓製下,我永遠不能出頭!這個故事並沒有告訴我成功的經驗!”

範蠡點點頭:“你說得很對,看來我是過於依賴故事了。其實,這次伍子胥的政策變動,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危機,同時也是一次機遇。他出了一招狠招,但我們有破解的招數。”

“怎麼講?”勾踐問。

“關鍵就在伯嚭身上,”範蠡壓低聲音,看看四周沒人,繼續說道,“伍子胥把伯嚭當成一記重拳揮向我們,我們不能不接,但又不能硬接,我們需要‘巧接’。如太極拳中那樣,借力打力,把伯嚭這記重拳化解為我所用,再打回給伍子胥,力量的方向改變了,這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範蠡一番高深莫測的話,說得勾踐更加迷惑,他抓了抓頭:“你能不能說得通俗一點?怎麼個‘借力打力’?”

範蠡說:“伯嚭這個人,並沒有太多的能力,他能提升為北方區主任,隻是因為他資曆老,是當年和伍子胥一批進來的。那時,吳國正在創業階段,伯嚭靠的是資曆和他與伍子胥的交情,而不是他有才能。”

“我們該怎麼對付伯嚭?”

“伯嚭這個人有兩個弱點:一是他喜歡貪小便宜,但凡公司裏有點好處或油水,他喜歡撈一點,而且自己裝作很正派。你看,他今天剛剛提升為區域主任,就溢於言表,洋洋得意起來,這種人城府不深,弱點明顯,其實很好對付。”

勾踐若有所思:“說得對,伯嚭這種人,隻要我們給他好處,他自然就會高興得找不著北。這不是和當年的楚國費無忌一樣嗎?看來每個公司裏總會有那麼幾個這樣的人。”

“不,”範蠡搖搖手,“他隻是喜歡小便宜,沒有費無忌那樣明目張膽。”

“那是因為他還沒坐到費無忌那麼高的位置上!”勾踐反駁道。

這時,範蠡拿出他的筆記本:“你看,我有記筆記的習慣,對各國公司高層主管的資料背景都有記載。據我所知,當初伯嚭還是業務員時,就和伍子胥是同一個組的,那時,他貪小便宜的毛病還不明顯。後來隨著職位的提升,他貪便宜的毛病也越來越加重了。”

“不怕人有本事,就怕人有弱點。要對付一個人,找準他的弱點就行。”勾踐陰沉著臉,冷冷地說。

“對,是這個理!”範蠡繼續說,“伯嚭的第二個弱點,才是我們的關鍵。”

“說來聽聽。”

“他第二個弱點,就是內心既自大又自卑。”

“哦?你對心理學掌握得這麼準確?”

“那當然了,我大學自學過兩年心理學。通過對伯嚭最近一個月的觀察,我發現,一方麵,他非常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吳國的老資格,所以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而且被提升了就沾沾自喜,以為很了不起了;另一方麵,他在伍子胥麵前卻又非常自卑,因為兩人當年是同時進公司的,伍子胥的地位卻比他高得多,他比伍子胥本事差得太遠。”

勾踐點點頭:“我知道了,這是人的矛盾心態,其實,自大心理的背後還是自卑。”

範蠡說:“是的,伯嚭常常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和伍子胥比較,結果卻是,他越比較,就越發現自己不如伍子胥。一方麵,他對伍子胥很尊敬;另一方麵,他又嫉妒伍子胥的位置,內心極不平衡。”

勾踐的臉上露出一絲寒光,他低沉的聲音說:“這就好辦了……我要抓住這個弱點,反擊他們!”

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勾踐一步步培養出隱忍、心機的性格,他在心裏醞釀著一個“一箭雙雕”的計劃……

現代啟示

過於安逸的環境會刺激人的惰性,這種時候不僅做事的積極性低,而且容易出錯,效率會非常低下。要改變這種狀態有兩種方式,一是自我醒悟,依靠自我施壓來產生動力;二是環境刺激,依靠外界任務、計劃等壓力來逼自己行動。前者的效果固然最好,要做到也最難;而後者由於自己可能產生的懶惰慣性,不容易產生效果,甚至可能有抵抗心理。總之,要創造壓力,還需要自動自發,自己掌控。企業一方麵要注意給員工一定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麵要防止壓力過大,超出員工的忍耐範圍和有效界限。員工自身也需要合理調節工作與生活,利用業餘時間積極調控壓力以獲得最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