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雙方都處於極大程度的情緒緊張狀態,就很容易漠視幼兒的存在,忽略孩子的需要,從而使孩子產生被忽略感和不受重視的感覺。得不到充分的愛與關懷的孩子,會因此產生悲觀、猜疑、憂鬱、孤僻等不良心理狀態,並因此引發攻擊性行為。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攻擊性行為的起源是父母對幼兒高度的控製欲望。有控製傾向的父母往往會情緒緊張,工作的壓力,經濟的拮據,以及社會生活的不協調,都會通過父母體現在孩子身上,這一類父母常常煩躁不安、性情暴躁,甚至對孩子表現得厭惡和挑剔,使孩子經常的處於挫折經驗中,因而把侵犯和攻擊作為對挫折的反應和減輕挫折感的手段,表現為摔打、破壞玩具、器具,攻擊同伴等。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父母除了要檢討自己是否愛護和尊重孩子,是否給予其充分的關懷與溫暖外,還要積極及時地在行為上給予矯治。
家長對孩子的粗暴行為必須及時表明態度、加以製止,同時設法轉移其注意力,使之轉向其他的活動;平時要經常提醒孩子,向其說明這種行為的後果將會失去同伴和快樂。
四、說謊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說謊。正常的幼兒也會因為種種原因撒謊,但通常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是與一定的具體情境相聯,並能找到明確的因果的一種現象;而問題幼兒則不同,他們的撒謊行為長期存在,不易糾正,似乎已成習慣,屢教不改。說謊的幼兒往往受到別人的鄙視和不信任,這使他們常常會遇到種種交往的困難,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的心理問題。
通常,幼兒說謊有幾種類型:①年幼的孩子有時分不清想象與現實的關係,容易把自己想象中的事實與真正的事實混淆在一起,把想象當作現實,成人不了解孩子的這一年齡特點,會以為孩子在說謊而大為恐慌。②由於認知誤差造成的說謊現象,也是幼兒期較為常見的。這種情況的表現很多,比如,由於幼兒道德認知的淺薄性,有的孩子會以為說謊是一種取悅於人的好方法,不知道這是一種壞行為。③為了達到一定目的,有意識地說謊。這是最為有害的一種說謊行為,通常是為了獲得某種獎勵,或推諉責任,逃避懲罰。
第一種說謊通常被認為是危害不大的,究其原因是幼兒發展水平所限。教育者通常會提議家長注意幫助幼兒細心地觀察事物,多進行語言表達練習,逐步學會準確地描繪和表達自己的感受。
後兩種說謊行為就很容易從父母身上找到根源了。由於認知誤差造成的說謊行為,關鍵在於造成錯誤觀念的原因。在生活中,父母是孩子行為的第一教師,對於正確與錯誤、好與壞等觀念,幼兒多半是通過日常生活習得的,也就是說,父母是其中最富有影響力的人物。如果幼兒有機會經常看到成人為環境所逼說這樣或那樣的謊言,那他們很自然會很方便地建立起這樣的錯誤觀念。有些家長以為,善意的謊言是必要的,即使孩子學了也無所謂,這恰恰是最有害的觀念。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說的謊話是程度很嚴重的說謊行為,這標誌著孩子已經自覺地把說謊行為作為一種行動的策略了,歸根到底,家長對這一現象至少要負兩方麵的責任:①對形成孩子錯誤思想觀念應負有一定的責任。正如上文所言,父母任何形式的不誠實的行為,都會以最快的速度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②家長在生活中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對說謊行為的獎勵或讚賞,都是對孩子說謊行為的最有效的強化。這種強化當然不是家長的本來目的,但客觀上為他們進一步的說謊行為打下了伏筆。
家長在孩子說謊的時候,要仔細分清他們說謊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分別對待。但無論是什麼原因,家長應該堅決地製止這樣的行為,及時向孩子講清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做好榜樣,用自身良好的範例作用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此外,對於孩子誠實的行為要及時地表揚和獎勵,使之得以強化而不斷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