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幼兒心理問題的分析(3 / 3)

從上述的一些具體的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的心理發展取決於幼兒所處的心理環境,而家庭是其中相當重要的部分。早期環境留給幼兒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父母的渠道實現的,幼兒所受的影響可以表現為愛與接受,或者是丟棄與不接受。對於幼兒的心理教育,家長應當而且可以去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在家庭生活中,絕大多數父母對幼兒身體健康的照顧是不容置疑的,但生活質量的提高卻使心理健康的問題進一步顯得必要起來。家長應該懂得,令人滿意的家庭生活對孩子適當的情緒發展必不可少,這是因為:一方麵從家庭生活的氣氛中幼兒獲得他所接受的最初的情感經驗,這些經驗決定了他是否能獲得個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撫慰,孩子的安全感就會被焦慮、抗拒和憎恨的情感所替代,由此而產生的一係列心理問題就會接踵而來。另一方麵,在幼兒形成行為習慣的過程中,父母以何種態度和方式去引導行為的發展方向,這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決定了幼兒的哪些行為會消除,哪些行為會保留,並進而影響其整體的心理狀態。

在一個氣氛良好的家庭裏,家庭成員應當彼此關心和愛護,這是積極的家庭環境的基本前提。心理學家提出的最佳父母的標準之一,就是在任何條件下,在與幼兒打交道前,都要弄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幫助。這是成人尊重孩子的人格獨立與個性發展的基本表現,也是保證孩子健全發展的有力的前提。這裏我們涉及的實際上是一個兒童觀的問題,兒童觀實際上又是父母對兒童的期望的代名詞,可以說,兒童觀決定了父母的行為,父母的行為又決定幼兒的身心兩方麵的健康發展。愛孩子,就應當滿足他們合理的情感需求,給予適當的生活管理,對幼兒的忽略甚至虐待固然絲毫不可取,過分的遷就與溺愛同樣是非常有害的。

幼兒教育專業人員提出,為了保證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家庭生活至少應當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保持和建立家庭成員普遍認可的幸福感。

第二,家庭中的成年人擔負著良好的示範角色。

第三,給孩子提供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參與社會生活,學習社會普遍讚同的生活與交往方式。

圍繞著這三個原則,到底哪些行為是父母們可取的行為,哪些行為又是父母們不可取的行為呢?

大量的調查和研究表明,最佳父母的表現應當包括幾個方麵:①父母雙方彼此相愛,感情良好;②父母雙方均熱愛孩子;③充分了解孩子的興趣、能力和誌趣;④設法幫助孩子,盡可能地讓孩子了解他們的父母。最佳的父母應該經常和孩子一起活動,使家庭中各成員具有相同的興趣,積極地鼓勵孩子努力向上,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經驗,經常與孩子一起交換看法,並討論家庭中出現的問題。

不適當的父母行為包括:①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抵製。表現為強調孩子的缺點和過失,經常性的否定反應和嚴厲的處罰,過分嚴格的要求和訓練,遺棄和逐出,與其他孩子相比等等;②父母對孩子的控製。表現為嚴格和固執地堅持他們的某一標準;③父母對孩子的順從。表現為常常在孩子的壓力下,對幼兒的不現實的要求和需求投降;④對孩子過度保護。包括過分注意和溺愛,沒有為孩子提供機會自己承擔責任或作出決定;⑤父母投射行為。表現為父母把自己生活中的缺憾或未竟的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或希望以孩子的成就延續或獲取家庭的榮譽。

幼兒的生活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孩子的未來也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的生活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和教育者,都應該懂得:我們的每一個細小的活動,都與孩子的未來息息相關,要培養心智健全的孩子,就要從我們一點一滴的行為做起,也許,人類的未來就掌握在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