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做好幼兒健康心態的表率
兒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說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思想行為、意識習慣、情感態度等對幼兒個性的導向作用是十分明顯的,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如果幼兒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會指責;如果幼兒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會打架;如果幼兒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孩子可以說是父母的鏡子,怎樣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陳鶴琴)這句話也反映出同樣的道理。所以,父母應精心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以身作則,尤其在麵對困難挫折時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做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2.及時增加幼兒心理成長所必須的“營養素”
本質上說,幼兒最需要的心理營養素是愛,準確來說,是父母和親人所給予的愛。愛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如溫暖、關懷、寬容、安慰、鼓勵、獎賞、讚揚、支持、信任等等。一個孩子如果長期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父母和親人的愛,長期處於孤單、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長,而且還會造成心理變態,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諸多不良現象,嚴重的還會導致犯罪行為的產生。
自信是一種對幼兒來說終生有用的極為重要的營養素,它是通往成功邁向勝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兒去做他喜歡做的事(壞事除外),讓孩子在做事中培養興趣,並從成功中體驗出自己的力量、能力,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種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對未來充滿希望會使人奮鬥不息,不甘失敗。讓幼兒充滿希望,關鍵是環境的潛移默化,家長在幼兒麵前始終要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險阻,都要抱樂觀的態度,長此以往,孩子將會是充滿希望躊躇滿誌。
宣泄和疏導都是維護幼兒心理平衡的有效辦法。心理負擔若長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導。則會加重心理矛盾,進而成為心理障礙。因此家長要留心關注幼兒,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則及時對幼兒加以指導改正。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已經引起全社會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項教育內容將會越來越成為人們不容忽視的教育關鍵。它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三方麵的通力協作,尤其是在幼年階段,隻有這三方麵進行有機結合,互相滲透,才能把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落到實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