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給我的點滴啟示(1 / 3)

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教育的主題,也是幼兒教育的主題。所謂健康心理是指一個人心理各方麵以及和社會環境之間處於一種積極協調、統一的狀態。心理健康的人,情緒愉悅穩定,生活態度積極,人際關係和諧,行為能自我控製。現代心理學表明:健康心理是一個人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道德品質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我國社會處於急劇變化之中,家庭結構與養育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增加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致使兒童的心理問題較以前明顯增多。目前我國幼兒中主要有以下六方麵的心理健康問題:①小兒多動症;②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妒忌、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等等;③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等等;④不良行為。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皺額頭、挖鼻孔、咬衣服等;⑤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⑥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所以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僅是沒有心理疾病,還應包括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2001 年7 月,教育部頒發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標誌著幼兒教育改革邁進了一個新階段。在總則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這一點強調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國家已把幼兒教育提到一個很高的議事日程,它不僅和基礎教育同等重要,同時還承擔著“為幼兒的一生發展打好基礎”的重任。

在這諸多的教育內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對幼兒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時還強調“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要發揮其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教師應加強自我的心理衛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兒童。如教師性格古怪,脾氣暴躁,性情多變,偏執偏激等,都可能造成幼兒心理上的緊張,不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可以說,教師的健康人格是維護和增進幼兒心理健康的保證。

2.注意教師言行對幼兒人格發展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於幼小的兒童來說,教師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

3.注意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幼兒教師應該從幼兒早晨入園的那一刻起即開始為他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心理氣氛。這要求教師要無條件地愛孩子,無論美亦或醜,無論聰明亦或愚鈍,充分地接納和尊重幼兒。

4.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密切配合幼兒社會性的培養與教育進行。我國著名醫學家曾經說過:“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因此在幼兒園裏,讓幼兒學會與別人友好相處,養成合作性行為,能為幼兒今後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而在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除了教師發揮的作用還應遵循幼兒心理健康的原則。①發展性原則。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幼兒的心理及其問題。②非價值性評價原則。③主體性原則。幼兒也有他們自己的尊嚴、意誌及人格,任何輕視他們人格的言行都可能引起他們的反感甚至對抗。因此,在操作中,應尊重幼兒,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來。④協同性原則。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麵應注意與遊戲、體育、音樂、美術等活動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另一方麵,應重視幼兒行為、情感、意誌、個性等的協同發展,對自己出現心理障礙的幼兒應特別注意養成性教育和補償性教育的協同進行。⑤遊戲性原則。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貫穿到遊戲之中,可以使幼兒比較容易接受有關知識,在完成遊戲的過程中,也就培養了他們的意誌品質。⑥成功性原則。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讓幼兒有成功的快樂體驗,以使他們能較長時間專注於活動。特別是不要忽略體育活動對孩子自信心培養的作用。因為自信心就像催化劑一樣能將人的一切潛能調動起來,使人們百折不撓,不斷努力,最終獲得成功,培養自信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無比有效的途徑。在教育實踐中,孩子年齡越小,身體活動的能力就越是他一切行為的基礎。幼兒對自己身體活動能力的接受和肯定程度對其自我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極為重要。幼兒主要通過動作感知周圍的事物,包括對自身的認識,並根據自己的一些成功或挫折的評價和體會獲得自我認識。體育活動中大量基本動作練習可以使幼兒進一步獲得自身動作的感知,有助於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例如那些身體活動能力較強、能夠獨立完成多種體育活動的幼兒,獲得的成功體驗較多,相反,那些動作遲鈍、身體活動能力較差的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常常會遭受失敗,因而他們常表現為缺乏自尊和自信,行為消極、被動和退縮,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所以教師要根據每個幼兒的實際水平,設計和安排難度不同的活動。尤其教師在給予幼兒積極的評價,能使幼兒體驗到體育活動的快樂和滿足,激起幼兒喜愛體育,樂於上進的願望。如平衡木練習時,我們可以從平衡木的高度、寬度、距離,以及在平衡木上設計障礙來調節活動的難度,讓每一位幼兒都找到自己練習的目標,還可以組織類似過關斬將遊戲,鼓勵幼兒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並與以往成績相比較,發現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的體驗,對自己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