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優化教師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1 / 2)

人際交往關係是影響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對中小學生影響最大的交往關係是師生交往關係。因此,教師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一、教師心理素質和心理問題

教師心理素質是指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等方麵所表現出的本質特征,是教師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結合,主要包括認知能力、情感意誌、興趣和性格特征方麵的內容。教師心理素質表現在五個層麵:一是行為層麵,包括基本的動作行為技能、教學行為、人際互動行為;二是知識層麵,包括基本的文化知識、專業知識、教育心理知識;三是能力層麵,基本的智力與能力、職業能力、教學監控能力和組織表達能力;四是觀念層麵,指基本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效能感;五是人格層麵,指基本的健康人格、職業人格、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教師心理素質的要求,是時代變革、教師職業特點和自身發展所需要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可以通過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和學生管理工作來實現,而且教師自身的心理特點對學生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師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狀況,比教師的專業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更為重要,教師不僅在對學生傳授知識,更是在塑造人格。心理健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和關鍵。

教師群體存在著表現為職業行為問題的心理問題,一般表現在五個方麵:其一,怨職型。此類教師把教師職業視為不得已而為之,怨天尤人。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埋怨學生條件差、班級人數多、待遇低、壓力大等。對教學不能全力投入,常責怪上級無能,人際關係緊張,斤斤計較,工作馬虎。其二,自我型。此類教師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虛榮心強,鉤心鬥角,人際關係惡劣。久而久之,會導致情緒不穩定,性格反複無常,令學生無所適從。其三,暴戾型。此類教師很難相處,稍不如意就爭吵、責罵,甚至拳腳相加或破壞公物。對學生施以體罰,惟我獨尊,盛氣淩人。其四,不良型。此類教師生活方式和行為不檢,挑撥是非,惡意中傷,在學生中行為放蕩、粗俗,有損教師形象。上述問題來源於專業知識不足、生活方式改變、工作情境的壓力、家庭與婚姻問題、生理疾病或經濟壓力等。其五,人際障礙型。這類教師對人際交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交往技能手段,也有些形成了不良性格特征,如自負、自閉、自卑、懷疑心理、苛刻等。

二、教師心理問題的成因

1.職業環境因素

教師既承受著外在期望的壓力,又麵對內在角色的衝突,加上期望與現實的差距,使教師容易產生不健康心理。教師是一個多角色的職業,如果教師不能順利地進行角色轉換,就會出現角色衝突。教師一般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他們追求個人成功的價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應有的反饋。可是在現實中,成就感不會像其他職業那麼明顯,這樣會造成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工作責任感與工作疏離感的衝突,自尊心與自卑感的衝突,形成心理問題。

2.工作環境因素

包括教學環境、組織氣氛、學校環境和人際關係。1979 年美國教育協會的民意測驗發現:接受調查的3/4 教師認為,紀律對他們的教學效率有很大影響。管理學生的困難已成為教師壓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尤其近幾年,學生的問題行為日益嚴重,教師必須花費成倍的時間與精力處理學生的問題。另外,教師工作的評價也存在著嚴重問題,如以各種“率”做評價指標,競爭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學,獎勵與批評機製不健全,等等。

3.個人因素

教師個人的期望值、能力、情緒的穩定、人格特征、認識水平等都會直接影響心理的健康。比如個體的人格特征,在某種意義上說決定著個體的行為方式。A型人格特征表現極端挑戰性、爭強好勝力求把握環境、時間觀念強、急躁等。B型與此相反。對自我個性認識不夠、調節不當都會產生心理問題。

4.文化環境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轉軌、高新科技和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從客觀現實來看,學校工作競爭的激烈、下崗的威脅、家庭的不穩定、信息爆炸,使得衝突和失敗的體驗增加;從主觀上看,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生活的期望值愈來愈高,攀比心理日益嚴重,從而形成較大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