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優化教師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2 / 2)

三、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主要任務、途徑和對策

1.主要任務

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為:教師角色認識,即對自己了解恰當並能愉快地接受自身職業;健康教育的心理環境,能夠麵對現實、積極樂觀、對前途充滿信心、心境輕鬆愉快;具有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認知能力及教育獨創性;抗教育焦慮,能運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教育環境的適應與改造;有健全人格及良好的教育人際關係。

(1)轉變心理教育觀。教師需要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和成人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應具有學生道德品質培養的心理學知識,了解和掌握學生個性差異,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

(2)強化師德。師德的體現就是對教育事業及其社會地位的認同、情感投入和積極行動。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師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3)期望適度。教師的教育觀念對他們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有顯著的影響,即教師的觀念影響他們的知覺、判斷,而這些又影響他們的課堂行為。教師的教育效能感就是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這種主觀判斷與期望。這種主觀期望不僅是教師本身的工作動力,而且也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這種期望。

(4)優化知識結構。教師的教學法活動是一種認知活動,教師知識可視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教師的知識結構的優化應從四個方麵著手:關於學科水平的本體性知識;關於文化底蘊的文化知識;關於解決具體問題的實踐知識;關於教育學、心理學等的條件性知識。

(5)提高自我監控能力。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製和調節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可分為三大方麵:一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二是對自己實際活動進行有意識的監察、評價和反饋;三是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調節,校正和有意識的自我控製。

2.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途徑與對策

(1)加強自我修養。首先要努力去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及自我價值實現。教師的心理健康隻有在教師生活過程中通過自己與學生、與家長、與教育管理者和專家們的共事之中,才能維護和增進。

(2)組織教師培訓。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教師心理素質培訓。其內容一是心理健康維護與增進,二是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學習,三是教師心理訓練。

(3)教育行政性支持。教育行政機構是教育政策、製度、法規的製定部門,是教育的直接傳遞者,因此,教育行政機構一定要在遵循科學規律和教育規律的同時,遵循心理健康規律,為教師身心健康的發展創造條件。

(4)專家指導是指個體無能力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時,求助心理專家進行谘詢、診斷與治療的過程。

(5)社會支持係統。對教師的社會支持表現為多方麵,既有與教師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支持,又有與地位、榮譽相關的精神支持。教師也要認識到社會支持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可能的各種支持,促進身心健康,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幼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