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作環境不單純
對於一個教師,真正能把精力大部分放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的不是很多。每個人都願意自己的工作環境不單純,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工作中,這在企業裏尤其是在外企裏做得相對來說很好,可在學校裏,太難了。學校是個小知識分子的集合,同時女性遠多於男性。你千萬別小瞧這兩個特征。因為小知識分子具有一定的知識,卻沒有知識分子該有的胸襟氣度;女性本身樂於傳話生事,斤斤計較,氣量狹小,當兩個特點在中小學結合起來,就形成了某事隻要有一人知道,就會全校皆知,且版本多種多樣。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幾乎很少會有某個學校不形成“誰人不說人,誰人不被說”的情形。
大家可別覺得這是小事一樁,教師的工作環境如果不輕鬆,教師的主要精力不在教書育人上,那教育質量可想而知。任何一個出色的老師,無不是謹慎小心,潔身自好,排除眾多幹擾專心本職工作的。
3.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常常超負荷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師肩負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神聖職責,來不得半點馬虎。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常常扮演的是為人師表的角色,這種職業的神聖感在客觀上迫使教師不得不掩蓋自己的喜怒哀樂,同時,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據報載,青島市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在近20 年的教學生涯中,一貫對學生嗬護有加,頗受學生、家長的愛戴。然而有一天卻因一學生上課時過於調皮、搗亂而勃然大怒,不能自已,對該學生連拉帶扯,最後竟抓住學生的手在牆上蹭。據業內專家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多年累積下來的“心理疲憊感”並發所致。
從教師工作的特性來看,有專家認為,教師工作實際上是一種應帶有創造性、長期的、緊張的精神勞動。教學活動往往是個體勞動,需要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易形成孤獨、乖僻和感情抑鬱,往往在自豪中產生自賞、在挫折中產生哀怨,進而會導致心理問題。
4.緣於傳統觀念和社會現實之間的衝突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所經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確的心理調節手段,是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教師的心理問題,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之間發生摩擦、碰撞和衝突的必然結果。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受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重義輕利,安貧樂道,耐得住清苦。解放以後,“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甘願吃苦、無私奉獻”,長期以來成為教師們理想信念和所奉行的職業道德的真實寫照。但改革開放以來,這一情況出現了新的變數。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5 年教師平均工資5435 元,在16個行業中仍列第13 位,顯而易見,我國教師屬於低收入階層。特別是拖欠教師工資尤其是農村教師的工資現象還非常嚴重,近來,一些城市學校也開始出現了“拖欠”問題,教師情緒因此受到了影響。少數地區還發生社會上的不法分子及不良少年毆打教師甚至殺害教師的事件!另一方麵,教師承載了社會、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責任。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教師的孤獨、無助、窮困、焦慮、自卑乃至絕望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談朋友,女孩一聽是老師,印象就打了折扣。這種反差,往往使得教師的心理壓力幾近承受的底線。
三、對策
本人認為要解決教師的心理問題應從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管理和教師個體三方麵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