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心病”需用“心藥”醫(3 / 3)

2.家庭因素

高中求學雖不像小學、初中那樣幾乎完全依托於家庭,但與家庭聯係仍十分密切,親人的升遷和事業的成功、經濟收入的改善、健康的恢複等可成為良性的影響。而親人重病、亡故、意外傷害、家庭財產的損失以及一些重大悲劇性事件等會給學生以重大打擊而成為負性的影響。良性的影響會使學生振奮,得到更多的支持,有可能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有利於學生社會適應性的提高;負性因素的作用使學生情緒波動,心理負擔加重,注意力分散,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受到限製。由於家庭環境條件不好;父母離異;父母婚外戀;父或母早亡,缺乏父愛或者母愛,這些都會給學生們造成不良影響,甚至精神創傷。

3.學習因素

進入高中後,在新生的班級中有一些同學從原來初中時排名的前幾名而成為新班級中的後幾名;從以往的尖子生成為現在一般的學生,對此,有些學生常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產生焦慮情緒,如從山頂墜入了深穀,迷惘、壓抑、鬱鬱寡歡,難以融入新的集體。有些同學或因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率不高,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焦慮情緒,每個學生都有自尊心和上進心,當他預感到學習成績不佳,有損個人自尊和前途時,焦慮就產生了。從心理學的觀點:焦慮隻能適度而不能過度,焦慮過強或過弱都會影響學習效率,適當的焦慮有助於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學習。當焦慮程度太高了,則需要引起重視並設法減輕,高焦慮往往導致大腦活動受抑製,心理反映不靈活,影響注意、感知、記憶和思維等心理能力發揮,甚至出現極端情緒。

4.人際交往方麵

在同一社會環境下,高中生不同的性格,其適應的速度和廣度會不同。如有些學生情緒強烈,一旦引發就難以控製;而有些學生遇事冷靜,情緒較穩定;有些學生“一氣幾天睡不好覺”,而另一些學生“說過就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這些個性差別對社會適應性有明顯的影響。由於升入高中後,同班同學來自全區各個學校,大家相互比較陌生,各人的性格千差萬別,有些人會以強淩弱,惡語傷人,有些人會自私自利,相互詆毀,這些不良行為對自己或對他人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嚴重者可能引發心理疾病。

5.性別因素

女性較男性感情脆弱、敏感,體質相對男性弱,心理屬易憂慮和緊張型,因此容易產生自憐和博取他人給予關懷的情感需要。

6.戀愛因素

中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隨著性生理的發育成熟,性意識逐漸覺醒,在不良書刊、影視等外界不良因素影響下,早戀現象普遍存在,性失誤時有發生,這些現象給中學生帶來極大的身體損害及心靈創傷。

小結:

高中學生正處在少年向成年的過渡期,身體發育比較迅速,心理發展相對身體發育有一個滯後,學生的心理還來不及調整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外部世界,因此,比較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中小學生有心理問題學生的比例在逐年上升,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升高。在男生中主要以違紀、品行、攻擊、性活動等問題居多,而在女生中神經質、考試焦慮、性回避、恐怖軀體訴述等問題較多。同時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在這一段時期裏具有閉鎖性,遇到問題不願意向老師和家長述說;也可以說他們的心理問題具有隱蔽性。如果長期自我壓抑,孤立,不被人理解,心理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發泄,人變得十分敏感、脆弱,一旦出現引爆的火花,就可能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在我校新入學部分女生中反複出現昏厥現象,在排除生理器官器質性病變後,應從心因性疾病考慮。“心病”還需“心藥”醫,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健全健康的人格,適時疏導被積壓的心理能量,防微杜漸;當他們出現一些異常行為表現,或軀體表現如昏厥,嚴重的失眠、惡夢、虛汗、行為異常等,應詳細了解病因,以職業的敏感去發現可能潛在的問題,及時予以指導和幫助,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我們要以言語和行動感化學生,使他們與我們交朋友,把自己心中的煩惱告訴給我們,以便於加以疏導。對於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我們要進行深入了解和細致觀察,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在日常的教育輔導工作中應培養同學們對我們的信任,願意與我們交朋友,同時要堅持保密性原則,加強職業道德修養。通過我們的努力,培養學生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同學們消除心理障礙,身心健康愉快地投入學習生活,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