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幾種常見的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方法(2 / 2)

要消除自卑心理,就必須從根本上幫助中等生解決他們在學習、班級活動和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困難。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微小。”學生的好勝心強,但情緒不穩定,自我調控能力弱,在學習和其他各項活動中,受情緒影響比較大,如果“屢戰屢勝”,就會“越戰越勇”,如果遇到挫折,就會產生很強烈的失敗感。在教學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寬容地對待中等生。中等生在課堂上答錯問題或聽課效率不高等現象是常有的。對這種情況,教師一定要有一顆寬容的心,絕不可當眾指責。否則,會使本來就存在自卑心理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加重。教師要結合學科的教學特點,組織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給予中等生充分的信任,為他們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想表現、敢表現、多表現,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見解,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使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即使中等生的表現還不盡如人意,也要多鼓勵、多表揚,使他們克服自卑的心理,從而增強他們的成功感,獲得成功帶給他們的滿足和愉悅。有了這種體驗,中等生就會慢慢消除自卑心理的困擾,擁有學習的自信,從而更有信心迎接下一個考驗。在課下,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給予中等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針對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建議。

五、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方法

近幾年來,家庭離異率呈上升趨勢。隨之而來的是學校中父母離異的學生越來越多,這些學生大都有不同輕重的心理問題:①抑鬱孤獨。由於父母離異,孩子由一方撫養,家庭失去往日的歡笑。在校表現為:不愛和同學接觸,不善言談,出現矛盾不能和老師溝通。②怯懦自卑。由於家庭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欠缺。他們常常感到不如別人,感到讓人瞧不起。在校表現:對學習失去信心,成績普遍較低,各項活動不能積極主動參加。③狹隘自私。由於教育不得當造成狹隘自私。特別是有些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帶大,他們對孩子溺愛,隻注重物質上滿足孩子們的各項需求,而忽視在思想道德上對孩子進行教育。在校表現為:處處以我為中心,不能關心學校、班級或同學。④放任對抗。有些父(母)親為了生計,長年外出打工,經常把孩子關在家裏,使孩子在家得不到足夠的溫暖,產生心理偏位。經常曠課,進網吧等場所。⑤精神恍惚。由於心理負擔重,問題想得多。離異家庭的學生大多數精神不集中,注意力渙散,不能專心聽講,導致學習成績大多數都在中下遊。

基於以上的心理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很多離異家庭學生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並直接影響這些學生身心的正常發展。如果不能及時地引導教育,就會導致不良後果。因此對學生心理特點予以疏導:①尋找需求點予以滿足。尋求家庭的溫暖,需求成功喜悅,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同情。教師隻要適時抓住學生的需求點,並予以滿足,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尋找閃光點,予以“助燃”。閃光點即一個人的長處和優點。對離異家庭學生更應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指責,多一點溫暖,少一點冷漠。③尋找興趣點,予以遷移。興趣是做事情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隻有充分顯示自己的興趣、特長,才能培養和樹立自信心。④尋找挫折點,予以勸慰,人生在世不能一帆風順,不能沒挫折,對學生及時地勸慰開導,用真情打動學生,用實意去感化學生,使學生從教育者身上獲得愛的溫暖,樹立自強進取、戰勝困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