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正確麵對人生的得與失——做個聰明智慧的女人(2)(1 / 3)

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選擇,而選擇決定他的人生。因此,女人永遠不要帶著抱怨的情緒去麵對生活,即使生活給予你的是艱難與困苦。放棄無休止的抱怨,選擇自心而發的感恩。這樣,自我也得到了提升。

我們都知道,抱怨並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反而隻能使人更加頹廢;抱怨隻會繁衍過去的不幸,加重人的負麵心情和不滿情緒。抱怨已經不隻是人性的迷茫,更是人性的潰瘍。而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常懷感恩之心,讓你知足愉悅,讓你擁有更多的朋友,讓你的生活中充滿愛與希望。所以,要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

我們周圍會有這樣一些人,好像他們從沒有過順心的事,見人就抱怨自己工作不如意、生活不順心,和朋友同事在一起的時候也隻會不停地訴說他們所謂的不幸。適度的抱怨確實可以發泄情緒,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抱怨既浪費了時間,讓你在原地打轉,又解決不了問題。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谘詢師,講過這樣一個案例。他有一位處於失業狀態,依賴父母接濟的病人,這位病人目前是一個48歲的單身男士,他兩周進行一次心理治療,並且已經堅持了6年。

這位病人向心理谘詢師敘述了他的慢性憂鬱症後,就開始抱怨道:“我的童年很苦,父親是個酒鬼,每天大喊大叫,母親不管事,哥哥還染上了毒癮。”他還向心理谘詢師表示:“希望通過治療能讓自己感覺好些,並且消除我的憂鬱症。”

看到病人這樣,這位心理谘詢師說:“我發現你沒有為改善生活擔負應有的責任。”

這位病人突然挺起腰板,雙手抱胸,冰冷冷地說:“這些年在治療上,我已經很努力了。你沒有權利這樣說,你不理解我。”他詳細地講述了他的治療過程,他確實一直很努力,但隻不過是在扮演受傷者的角色。他總是老生常談,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被生活中的人所傷害,包括父母、老師及不忠實的朋友,甚至任何其他人。

對於這位病人的傷痛,人們或許可以表示理解。他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這毋庸質疑,但有不幸童年的人何止他一個,為什麼別人可以繼續很好地生活,他卻不能?這是因為他選擇了抱怨,他習慣把失敗的責任歸咎於周圍的環境,並且感到社會沒有給他應有的承認。他現在所缺少的是負起生活的責任。

然而這位病人的最大問題不是受到什麼樣的傷害,而是他現在的態度,他總是把自己當作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並且認為得到回報裏所應當。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此,現在的症結不在憂鬱症,而是他長期的不滿足感,他的不知感恩、隻知抱怨的態度。他已經接受過長達6年的治療,現在應該成長了,應該重新開始工作,負擔他目前的房租,不再依賴父母。

幾個月後,當心理谘詢師完成治療,最後一次見到這位患者時,他已經開始新的工作了,經濟上完全獨立。他對心理谘詢師說:“一開始,我真的不喜歡你,你不討人喜歡,但我想你確實幫了我。”

和這位病人一樣,幾乎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過不幸。然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境遇,都和我們麵對這些不幸時做出的選擇有關,你可以選擇抱怨,也可以選擇感恩。

選擇抱怨過去其實很容易,但對現在和將來的生活負起責任卻很難。當然,並不是所有受過傷害的人都是這種情況,但大多數人都屬於抱怨類型。他們每天希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反而永遠讓他們活在自憐中,沒有責任感,不想采取行動。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例,有一些女人總是怨氣衝天,牢騷滿腹。她們抱怨父母,抱怨家庭,抱怨教育,抱怨社會,甚至抱怨自己,然而這種抱怨是會傳染的,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煩、沒勁、鬱悶等怨語。她們從來不會感覺到社會和別人為她的生活所做的貢獻。我們也可以說一個隻會經常抱怨的人缺少一份感恩的心,因為她不會看到生活慷慨的賜予,不願付諸行動,也不努力去改變現狀,隻是沒完沒了地抱怨。試想有誰會希望和這樣的人相處?同樣,一個隻會選擇抱怨的女人也失去了一份美麗。

我們人類沒有誰能夠獨存於世。所以,人自從有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裏。人們享受著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情、愛人的關愛之心以及他人的無私奉獻,都在強有力地支撐著自己的生命。如果一個女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她就會感謝大自然的福佑,感謝父母的養育,感謝社會的安定,感謝衣食飽暖,感謝苦難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