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正確麵對人生的得與失——做個聰明智慧的女人(1)(2 / 3)

一片落葉,也許會引起你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悲慘命運,但是隻要換個角度想,你便會發現它“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高尚節操;一根蠟燭,雖然不久便會“蠟炬成灰”,但它卻帶給人們一份光明。所以,不妨試試換個角度看人生,別有一番味道。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中國有句古話:“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放棄絕不是代表著失敗和妥協,一種務實的放棄是為了更少地失去,更好地擁有。有時候,選擇了放棄,也就等於選擇了成功和獲得。實踐證明,孤注一擲自謀生路者大多走出了一條新路,騎牛找馬的結果卻是很難找到馬,虛度了人生中的黃金時光。

在實際的生活中,懂得及時放棄的人並不在多數。比如,有時候,人們明明知道自己的選擇錯了,但是仍然在堅持著,或者是在等機遇的出現,或者是等待上天的垂憐。然而,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錯失了其他的機會,結果卻一事無成。

有兩個貧苦的人上山采集野菜,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很高,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於是兩人便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個人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欣喜之餘,他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改背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人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人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走到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他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但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還是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這個人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人一起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透濕。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人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那個人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黃金的同伴回家了。

這個故事很具有諷刺性,那個背著棉花的人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個傻子,他根本不知道放棄那不值一錢的棉花去追求更寶貴的東西,或者是因為擔心放棄後帶來的風險。但事實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隻是他們追求的那些物質不如棉花黃金可見性強而已。

對於進取者來說,一味地追求所得和所獲而不想付出任何代價是不可能的。當生活在欲求永無止境的狀態時,人們將永遠都無法體會到生活的真諦,因為一味地追逐隻會負重愈久愈沉。人生有舍才有得,想要得到更多,首先就要做好失去更多的準備。

適當地放棄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當一個人能不為世俗的微功小利煞費心機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認真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一切,才有可能避開身邊無謂的爭鬥和紛擾,而積蓄起奮發的能量。

明朝正德年間,王陽明率兵征討反叛朝廷的寧王朱宸濠。由於他多謀善斷,一舉將朱宸濠擒獲,在朝中立了一大功。

當時江彬深受皇帝寵信,他一向嫉妒王陽明。這次,他認為王陽明奪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於是就散布流言說:“王陽明和朱宸濠原來就是同黨,朝廷要派兵征討,王陽明才前去抓住朱宸濠以求解脫。”正德皇帝聽到江彬的這種說法,便想要治王陽明的罪。

正在這時候,另一位朝中官員張永和王陽明商量說:“現在隻有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如果堅持下去,那麼江彬就會狗急跳牆,做出傷天害理的無恥勾當。”並讓王陽明稱病到淨慈寺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