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射箭要看靶子,說話要看對象。看對象就是看對象的表情反映,從中你才能了解你的講話所產生的效果,才能有的放矢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看著聽眾講話,將使你的頭腦更加敏捷,思維更加活躍,更具有創造性。
語氣也在表達你的情感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說:“人的表情有兩種:一種是表現在臉上的表情;另一種是以說話的方式出現的表情。”以說話表現的表情就是說話的語氣,同樣的一句話,有不同的語氣就會表現出不同的感情。所以,語氣裏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包含著語意之外的含義。
朗誦之所以是一門藝術就在於朗誦者在語氣裏包含了豐富的感情色彩,他通過語氣讓觀眾看到了他的表情。於是,聽眾受他表情的感染,與他同悲同喜。
語氣裏包含的感情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人可以想象說話人的音容笑貌。所以,廣播劇裏的配音演員,有的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在聽眾的心目中,他們是很美的。
用語氣表達思想感情,就要注意說話的聲調、速度、抑揚頓挫,在感情變化中使語氣和情感同步發生變化。
說話前也要三思
俗話說:“三思而後行。”說話也一樣,也要想好了以後再說,也應該三思而後說:
一思是要思考說話內容會產生什麼影響。有些人不考慮說話的後果常常是害人又害己。中國有句古話:禍從口出,就是指說話給自己帶來了災禍。隻要考慮到說話內容的後果,就會慎重對待,就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二思是要思考對誰說話,不看對象任意亂說就會造成惡劣的影響。有些話我們對守口如瓶的人講,就不會傳播出去;而對那些愛嚼舌頭的人講,就會傳得滿城風雨。
三思是要思考自己講話的邏輯聯係。有些人說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自己講過的話自己都不知道講的是什麼意思,這種人就不可能贏得人們的尊敬。思考清楚自己的內在邏輯關係,使講話有明確的目的,力求嚴密無漏洞,這樣你的話才有力量,才有人願意聽、願意接受,才能使人信服,達到一定的效果。
你要說話,就要想好了以後再說。
說話貴在時機的把握
一個人說話不論內容多麼精彩,不論他多麼富有演講才能,如果不把握時機,就不能達到說話的目的。
有些人找不到講話的機會,眼睜睜地看著別人滔滔不絕,講得眉飛色舞,自己卻在一旁插不進一句話,這就是抓不住插入的時機。有些人隻是傻等,等到人家講完了,大家聽話的興趣也沒了,自己也沒有機會再講話了。
把握說話的時機首先要能夠抓住切入的話題。什麼樣的話題才能使你切入進去?必須是談話者共同關心的問題。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都有興趣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時你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就能夠插入談話。
要抓住講話的機會就要在符合別人心意的基礎上談點獨特的見解。聽眾都是對獨特性的話語感興趣。不喜歡人“熱剩飯”。
在公眾場合說話的時機。同在家裏說話的時機是不同的。
在家裏,要根據家人的心情來把握說話的時機。~般來說。家裏說話的最好時機是在飯桌上,剛剛吃完飯,大家的心情都比較舒坦,這時候有什麼問題都可以盡管說出來。
俗話說: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就是說要根據聽話人的心情選擇說話的時機。
說話時要注意背景材料
每個人說話都會有一個話語的背景,脫離了背景就會難以理解。比如你說“他來了”,與你談話的人就會莫名其妙,因為對方不知道你的話語的背景材料。
雙方談話交流必須建立在對背景材料都清楚的基礎上,否則,對話就難以進行。
幾年前。有個大學畢業生分配到鹹陽師專,他來報到,下了火車向人詢問去鹹陽師專的路,結果人家給他指到鹹陽市磚瓦廠去了,這件事成了笑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笑話呢?這就是對話雙方的背景材料不一致所造成的結果。
說話時,說話人要向對方交代清楚自己話語的背景材料,聽話人也要向說話人詢問話語的背景材料,這樣,雙方才不會發生誤會,才能保證對話的順利進行,實現信息的準確交流。
有時候,為了一定的目的,人們在說話時有意隱去話語的背景材料,使對方產生錯誤的理解,造成笑話,或者給對方造成一定的損失,這都是利用背景材料使人上當。
拒絕別人要講究藝術
有個男子想追求一位女子,而這位女子不想和他交往。有一次,這位男子請這女子下班後一起用餐,這女子想直截了當地拒絕。又怕讓這男子難堪而因此得罪他。左難右難,突然靈機一動,說道:“謝謝你的邀請,不過我要先打個電話告訴我的丈夫,征得他的同意才能接受你的邀請。”這個男子聽了以後就不再堅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