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要使人口服心服
批評人是為了達到教育人的目的,會批評能使對方願意接受,不會批評就會產生對抗。所以,批評是一門藝術,要掌握這門藝術就要學會以下幾個點:
1.請教式批評。有的人做錯了事,如果隻是一個勁兒地批評他不應該,效果不一定好。如果能用請教式的批評就會收到料想不到的效果。“請問,你想過這樣做的結果嗎?”對方一定會思考自己的過失,承認自己的錯誤。
2.留有餘:地的批評。年輕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樓拜請教詩歌創作,兩位一邊聽他讀自己的詩,一邊喝香檳酒。
布耶聽後說:“這首詩,句子雖然疙裏疙瘩,像塊牛蹄筋,不過我讀過最壞的詩,這首詩就像這種香檳酒,勉強還可以吞下。”這樣批評既指出了莫泊桑詩歌的缺點,又給詩人一定的肯定,收到很好的效果。
3.籠統批評法。這種批評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人,不想把矛盾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用模糊概括語詞來批評。比如說:
“有些人……”這樣聽者有心,自會改正。
批評人,自己一定要善意的對待人,不能有過激的情緒,否則就不會收到相應的效果。
忠言不一定逆耳
忠言一般是指向別人提出的意見或提出的批評,這些話,聽起來自然就會有些不舒服。
怎樣才能使忠言能夠不逆耳,使人樂意接受?
首先,向人提出忠告或批評,要選擇恰當的時間地點,最好是沒有第三者在場,否則,他會覺得有損自己的尊嚴,麵子上過不去,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其次,是真誠地為了他人著想,而不是泄私憤。
第三,可以采用暗示、類比等手法巧妙地提出忠言。
中國古代有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就是用類比的方法向齊王提出忠言,齊王一點兒也不覺得逆耳,還連聲說:好好好。
可見,忠言說得好、說得巧,就不一定讓人難堪,相反會讓他覺得很高興,因為,你的忠言使他避免了錯誤。
千萬別忘了說“對不起"
我們經常在車上、大街上看到人們爭吵,其實都是一些小事情。如果有一個人能夠說一聲“對不起”,那麼就可能不會發生爭執。人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如果是你的過錯,你不願意負責任,那別人心裏就會不平衡,就不答應。如果你及時地說“對不起”,向對方承認自己的過錯,對方就會很快地原諒你,即使自己吃了虧,也不會和你斤斤計較。
“對不起”三個字看起來簡單,卻能使強者低頭,使恨你的人氣消。
“對不起”之所以有這樣的神奇效果,首先是說話人對對方的尊重。其次,是一種自謙、自責的態度,俗話說:有理不打上門客。意思就是說,人家向你道歉了,就不應該再計較了。第三,這也是敢於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生活中有些人不願意說“對不起”,就是沒有勇氣承擔責任,所以,敢於說“對不起”的人是生活的強者,相反,不說“對不起”看起來似乎很霸道,其實,是內心怯懦的表現。要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別忘了對人說“對不起”。
適時示弱可讓對方下台階
生活裏,我們必須學會給人下台階的技巧。
在社交場合每個人都展現在眾人麵前,都格外注意自己的社交形象,都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虛榮心,這時候你不給他下台階,他難免就會對你產生怨恨。
在廣東一家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茶點。
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口袋。服務小姐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捧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示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的景泰藍食筷送給您,並按‘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上,您看好嗎?”那位外賓當然會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在表示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幾杯“白蘭地”,頭有點發暈,誤將食筷插入了衣袋,借此下了“台階”。
既能使當事者體麵地下“台階”,又盡量不使在場的旁人察覺,這才是最巧妙的“台階”。
有時候,明知對方錯了,我們也可以先表示自己的不對,讓對方下“台階”。
說話時多看看聽眾的表情
在公眾場合講話時,一定要注意聽眾的表情。聽眾的表情反映著他們對你的講話的態度,如果聽眾已經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你還要誇誇其談,大侃特侃,聽眾就會對你產生反感,就會影響你的社交形象。
說話時不時地看看聽眾,就能及時地了解自己的講話是不是受聽眾歡迎,是不是講到了聽眾的心坎上,這樣就能及時地調整講話內容,使講話吸引住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