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用“肯不肯”發問,這樣會使被借方感到不快。
因為,“肯不肯”包含兩重意思:肯與不肯。而後麵一層意思明顯地表明了對別人的不信任,容易使人產生誤會。即使借到了東西,主人也未必心甘情願。
2.要因人而異。親戚朋友不妨隨便一些;知心朋友更可直截了當,以免讓對方感到“生分”。若是一般朋友,關係平常,不妨先試探一下,然後再根據情況隨機應變。
3.要用商量的語氣向人告借。許多人向某人借東西時,一般能夠使用商量的語氣,諸如“你的某個東西,能不能讓我用一下”等。但如果對方委婉拒絕後,也不要拔腿就走,也應該說一聲“沒關係”。
4.明確地告訴對方歸還的時間。這樣對方才會樂意借東西給你。因為不願借東西的人大都怕對方借後不能速還或怕對方借而有損。所以,向人借東西除了精心愛護他人的物品外,還要盡可能地早一些歸還。
隻要你掌握了這些技巧,就不必苦苦哀求了。
向人討債是要回你自己的錢
在生活中,我們既要向別人借錢,也可能借錢給別人。俗話說:借錢容易還錢難。一旦自己有急用想請對方償還所借錢物時,我們常常感到很為難。其實,討債語言是很有講究的。
雖然是要回自己的錢物,也不能傷了和氣。聰明的人會采用以下方法:
1.找個借口去討債。比如“開學了孩子要交一大筆學費,你能不能把借我的錢還給我?”、“我想買台電腦,錢不夠,你能不能先還我一點?”
2,找機會討債。比如一起上街買東西,讓對方付錢,然後說:“上次你借我的錢就這樣抵消了。”對方聽了以後也就不會怪你了。
3.用暗示的方法討債。有些人我們不好意思當麵直說討債,可以暗示對方,比如可以這樣說:“假如我因為忙忘了還人家的錢,你一定要提醒我。”對方聽了你的話,就會想起曾經借過你的錢,因為時間長而忘了,你的暗示就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不管怎樣請對方還錢彼此都會有些尷尬,妥善的方法就會消除這些尷尬。現代社會也有些人很無賴,有意借錢不還,對這種人你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去討回自己的錢。
得理也要饒人
在社交活動中,彼此交流,總會有一個對與錯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是對的,你有道理,也不能讓對方感到難堪,應該給對方一個台階使他們免丟麵子,這樣雙方都會產生好感,也有助於你樹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1953年,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慰問駐旅大的蘇軍。在我方舉行的招待宴上,一名蘇軍中尉翻譯總理的話時,譯錯了一個地方。我方一位同誌當場作了糾正,這使總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場的蘇聯駐軍司令大為惱火,他馬上走過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領章。
宴會廳裏的氣氛頓時顯得非常緊張。這時,總理及時為對方提供了一個“台階”。他溫和地說:“兩國語言要做到恰到好處的翻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講得不夠完善。”並慢慢重述了被譯錯的那段話,讓翻譯仔細聽清,並準確地譯出來,緩解了緊張氣氛。
總理講完話同蘇聯同誌幹杯時,還特意同翻譯單獨幹杯,那位翻譯被感動得舉著酒杯久久不放。
別人說錯了話、做錯了事,不要揪住不放,也不要一味地看笑話,否則的話,會影響雙方的關係。
用暗示給別人留麵子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話是不可直說的,要學會使用語言技巧,暗示就是常用的一種。
一次,某鄉黨委為了加強機關幹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麵作了一係列規定。決定由曾在鄉屬企業擔任過多年負責人、不久前到機關任傳達工作的一位老同誌負責考勤登記。這位老同誌認為這工作易得罪人,不願意幹。說自己過去就是因為辦事太認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訓”呢。
聽了他的話,鄉黨委書記委婉地講了一個故事:某電影導演,為拍一部片子四處尋找合適的演員。一天,發現了一個合適的人選,便通知他準備試鏡。這個人十分高興,理了發,換上新衣,對鏡子左照右照,總感到自己的兩粒“犬牙”式的牙齒不好看,於是到醫院把牙齒拔掉了。後來,他興致勃勃地去報到,導演見到他,失望地說:“對不起,你身上最珍貴的東西,被你自己當缺陷給毀了,影片已經不需要你了。”
故事講完後,這位老同誌懂得了“堅持原則,辦事認真”正是自己最珍貴的。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