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事在人為:欲成事,先提升(3)(2 / 3)

有這樣一個人,頭腦聰明、機智靈活。他一生幾上幾下,如果把他的成功和失敗畫成圖形,那看起來肯定像阿爾卑斯山那樣起伏不平。盡管他經常冒險,但奇怪的是他並非是人們所認為的那種賭鬼,例如,他從不去賭賽馬,也不去拉斯維加斯賭博。但此人在飛機上同鄰座的陌生人談了一會兒話之後就給某個工程投資50萬,這一工程像火箭一樣升得快,但後來卻像枯草那樣垮下來;他曾坐著雇有司機的勞斯萊斯轎車到處兜風,但有一天他跑去向朋友借車,因為他已沒錢購買從芝加哥到底特律的車票。幸運的是,他的成功多於失敗。最後他住在一幢豪華的公寓裏。

他這樣不是放大膽子敢做敢為,是蠻幹。在生活中,有許多人得到某個機遇時卻退縮不前,因為這一機遇伴隨著冒險。他有成功的潛力,但是如果他沒有被迫這樣做,他當時也許根本不會發現自己身上存在著這樣堅定的信心,去建立公司並走向成功之路。

我們中有太多的人都像這樣。此外,世界上有許多人沒意識到自己的潛力。過分謹慎就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他們知道自己能幹得更好,但他們從沒有放大膽子往前衝。同那些比他們成功的人相比,他們有同樣的能力,但他們卻甘願屈居下風。他們看見機遇但不去抓住它們。他們看到老朋友成功了就納悶為什麼自己不行。他們有時也有一些“賺百萬元的念頭”,但就是不采取行動。從很大程度上看,他們的問題是惰性,還有憂慮。

惰性指的是物體保持自身原有的運動狀態的性質,不受外力作用就不會變化。惰性的原理也適用於人,也許,適用於你。要想在工作中取得很大的變化,也許得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在麵對是否采取行動的問題上,特別是這種行動涉及冒險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猶豫不決、坐失良機。在這種情況中,是傳統的觀點在作怪:“不要魯莽行動,這裏很可能有危險,不要去嚐試。”

這常常是明智的勸告,但身為作家兼牧師的威廉·埃勒裏·查寧卻這樣說道:“有時……把膽子放大一點敢作敢為最聰明。”

我們常常猶豫不決,使我們的信心得不到升華,因為我們本身缺乏信心。我們能完全意識到我們的弱點,而懷疑就經常從這種事實中產生。我們對一切了解太多,所以我們生性謹慎,願意推遲重大的決定,有時甚至無動於衷。

但怎樣才知道別人比你決心更大呢?如果你既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你可能會對他們的惡習和弱點感到吃驚。他們完全有可能比你更加躊躇不前。

問題是,你對你的一切知道得又具體又透徹,而對他人的一切卻了解甚微。

你同“那人”可能習性相同,隻要你有相同的成功機遇,你完全可以同他一決高下。

你所需要的隻是放開膽子敢拚敢打的闖勁。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最嚴重時,在多倫多有位年輕的藝術家,他全家靠救濟過日子,那段時間他急需要用錢。此人精於木炭畫。他畫得雖好,但時局卻太糟了。他怎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呢?在那種艱苦的日子裏,哪有人願意買一個無名小卒的畫呢?他可以畫他的鄰居和朋友,但他們也一樣身無分文。唯一可能的市場是在有錢人那裏,但誰是有錢人呢?他怎樣才能接近他們呢?

他對此苦苦思索,最後他來到多倫多《環球郵政》報社資料室,從那裏借了一份畫冊,其中有加拿大的一家銀行總裁的正式肖像。他回到家,開始畫起來。

他畫完了像,然後放在相框裏。畫得不錯,對此他很自信。但他怎樣才能交給對方呢?

他在商界沒有朋友,所以想得到引見是不可能的。但他也知道,如果想辦法與他約會,他肯定會被拒絕。寫信要求見他,但這種信可能通不過這位大人物的秘書那一關。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對人性略知一二,他知道,要想穿過總裁周圍的層層阻擋,他必須投其所好。

他決定大著膽子采用獨特的方法去試一試,即使失敗也比主動放棄強。

他梳好頭發、穿上最好的衣服,來到了總裁的辦公室並要求見見他,但秘書告訴他:事先如果沒有約好,想見總裁不太可能。

“真糟糕,”年輕的藝術家說,同時把畫的保護紙揭開,“我隻是想拿這個給他瞧瞧。”秘書看了看畫,把它接了過去。她猶豫了一會兒後說道:“坐下吧,我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