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謀事之法:欲成事,先謀事(1)(2 / 3)

日出霧散,諸葛亮命令船隊迅速返航。這時,每條船上已有了五六千枝箭。諸葛亮對魯肅說:“十萬枝箭如期拜納,沒費東吳半點力氣,將軍沒有想到吧?”

魯肅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說:“先生真是神人啊,你怎麼知道今天有如此大霧?”

諸葛亮笑道:“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曉陰陽,那是個庸才。我在三天前就已算定今日有大霧,所以才敢提出三日的期限。周都督讓我辦十萬枝箭,且工匠料物都不應手,那不是明明白白要殺我嗎!我諸葛亮命大福大,他是殺不了我的。”

魯肅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告訴給周瑜,周瑜歎道:“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不如他啊!”

由此看來,算與不算,大不相同。算則能巧取妙勝,不算則任意而去,哪管西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弱抗強時,隻有認真算計,才能打過巧妙的對手。此為精明善變之計,即神算之計。

以大變之計製小變之計

計策是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它可以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可能變得更好。沒有大小計策,有些問題是難以解決的。自古以來,計策是成大事的基礎,特別是對於精明善變者,更是什麼時候都以擅長計策為強項。這就是說,不管怎樣,精明善變者敢於以計製計,在各種計策中較量膽識和經驗。我們知道,計有大小之分。善於用計者,總是以大變之計製小變之計,從而獲得勝局。蜀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領兵34萬伐魏,分五路進軍,六出祁山。魏明帝曹睿聞報,命司馬懿為大都督,領兵40萬至渭水之濱迎戰。

諸葛亮與司馬懿可謂是沙場老對手了,雙方都知道對方兵法嫻熟,足智多謀,不好對付。所以戰前各自都做了周密部署,嚴陣以待。諸葛亮在祁山選擇有利地形,分設左、右、前、後、中五個大營,並從斜穀到劍閣一線接連紮下十四個大營,分屯軍馬,前後接應,以防不測。司馬懿則屯大軍於渭水之北,同時在水上架起九座浮橋,命先鋒夏侯霸、夏侯威領兵5萬渡河至渭水南岸紮營,又在大營後方的東原,築城駐軍,進可攻,退可守,穩紮穩打,務使魏軍立於不敗之地。

司馬懿受命離開魏都時,曾受曹睿手詔:“卿到渭濱,宜堅壁固守,勿與交鋒。蜀兵不得誌,必詐退誘敵,卿慎勿追。待彼糧盡,必將自走,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亦免軍馬疲勞之苦。”

所以在經過兩次規模不大的交鋒,雙方互有勝負之後,魏軍便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由於蜀軍勞師遠來,糧草供應頗為困難,因而利於速戰;而魏軍以逸待勞,利於堅守。因而諸葛亮的主要策略目標,就是要誘敵出戰,調虎離山,速戰速決。然而司馬懿老謀深算,素以沉著、謹慎、穩重著稱,加上有魏明帝臨行手詔,也不必擔心那些急於求功的部將鼓噪攻訐。

在這種情況下,要調動司馬懿這隻“老虎”離山,談何容易!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司馬懿這隻擅長謀略,經驗豐富的“深山之虎”,終究被諸葛亮調出來了,還險些丟了性命。那麼,諸葛亮究竟使了什麼樣的奇招,使司馬懿這隻老狐狸也上當了呢?

諸葛亮深知,己方最根本的弱點是遠離後方,糧草供應困難;同時他也深知司馬懿正是看準了自己這一弱點,並利用這點做文章,期待並設法使蜀軍斷糧,從而將蜀軍困死或逼蜀軍撤退,然後乘機取勝。於是諸葛亮便將計就計,也在糧草供給問題上做文章、設誘餌,以此引司馬懿這隻“虎”離山。措施之一是分兵屯田,與當地老百姓結合就地生產糧食,以供軍需,擺出一副打持久戰的架勢。這就等於宣示司馬懿:你不急,我也不急;若是我不急,看你還急不急。

果然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沉不住氣了,對其父司馬懿說:“現在蜀兵以屯田作持久戰的打算,如此下去,如何是了?何不約孔明大戰一場,一決雌雄!”司馬懿口頭上雖說,“我奉旨堅守,不可輕動”,心裏其實也很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