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謀事之法:欲成事,先謀事(1)(3 / 3)

諸葛亮的另一個措施,是自繪圖樣,令工匠造木牛流馬,長途運糧,據傳這東西很好使,“宛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嶺,各盡其便”,蜀營糧草由木牛流馬源源不斷從劍閣運抵祁山大寨。

司馬懿聞報大驚道:“吾所以堅素不出者,為彼糧草不能接濟,欲待其自斃耳。今用此法,必為久遠之計,不思退矣。如之奈何?”

諸葛亮看出了司馬懿急於破壞蜀軍屯田、運糧、屯糧計劃的心思,於是進一步利用這一點引他上鉤。辦法是:一方麵在大營外造木柵,營內掘深坑,堆幹柴,而在營外周圍的山上虛搭窩鋪草營造成蜀兵分散結營,與百姓共同屯田屯糧,而大營空虛的假象,引誘魏軍前來劫營;另一方麵在上方穀內兩邊的山坡上虛置許多屯糧草屋,內設伏兵,同時讓軍士驅動木牛流馬,偽裝往來穀口運糧。而諸葛亮自己則離開大營,引一支軍馬在上方穀附近安營,以引誘司馬懿親領精兵來上方穀燒糧。

而司馬懿呢?他雖燒糧心切,卻又極為謹慎小心,深恐中了諸葛亮調虎離山的詭計。於是便也使了個聲東擊西、調虎離山計來應戰。他親領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營,卻一反過去每戰必讓主攻部隊走在前麵的慣例,讓手下的部將衝鋒在前,直撲蜀營,自己反而在後引援軍接應。他這樣做,一則是擔心蜀營有準備,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揮魏軍劫蜀軍大營本屬佯攻,目的是調動蜀軍各營主力,甚至諸葛亮本人領軍前來營救,而他卻自領精兵奇襲上方穀,燒掉蜀方的糧草。然而,司馬懿的這個調虎離山計,卻未能跳出“如來佛的手心”。

諸葛亮早料到司馬懿這一招。因而當魏軍直撲蜀軍大營時,諸葛亮隻是事先安排蜀軍四處奔走呐喊,虛張聲勢,裝作各路兵馬都齊來援救的態勢,而諸葛亮卻趁司馬懿這隻“虎”已離山之機,另派一支精兵去奪了渭水南岸的魏營,自己卻在上方穀等待司馬懿來“燒糧”,以便“甕中捉鱉”。司馬懿果然中計。他見四處蜀軍都急急忙忙奔回大營救援,便趁機率領司馬師、司馬昭及一支親兵殺奔上方穀來。接著又被蜀將魏延依諸葛亮的安排,用詐敗的方法誘進穀中,截斷穀口。一時山穀兩旁火箭齊發,地雷突起,草房內幹柴全都著火,烈焰衝天。

司馬氏父子眼看就將葬身火海。虧得突來一場傾盆大雨,才救了司馬氏父子三人及少數親兵的性命。

司馬懿這隻“虎”原本拿定了深溝高壘、堅守不出,決不離山的主意,結果卻仍被諸葛亮調下了山;他原想用“調虎離山”計燒掉蜀軍的糧草,想不到卻反而中了諸葛亮的“調虎離山”計。真是計外有計,天外有天,軍機難測。由此可見,變計之鶯要。缺乏變換,等於失敗缺乏變換,等於失敗,這個道理不用細講。大幹世界,總有環境之變和方法之變,前者決定後者,後者改變前者。聰明人辦事就是突出變換思維,打開新局麵。大勝者善變。新的形勢之下,對手變了,所采用的策略也不能一成不變,往往需要采用新的做事方式,元世祖忽必烈在奪取中原之後,由於被統治對象發生了變化,於是他順勢推行了新的改革政策,以適應這些新的變化,其中對政權機構的建設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忽必烈從一開始即位,就顯示出了他的不同凡響,他沒有沿用以前大汗的做法,一反過去大汗們遵守蒙製的老傳統,破天荒的采用漢人的年號——中統來紀元。這一劃時代的做法,斷然從曆史上將蒙古帝國一分為二,從而遠遠地將一個舊帝國拋在了身後。所謂的“中統”,就是中朝正統,從此以後,他儼然成了中原的統治者。

在諸多的政治變革中,最有成就、最值得一提的則是忽必烈對政權機構的建設。

從開平即位的那一天起,忽必烈就秉著“立經陳紀”的原則,開始了新的政權建設,並多次向大臣們表示了自己“鼎新革故,務一萬方”的雄心壯誌。

忽必烈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並非隻注重徒有其名的空殼,而是立即著手設立中央政權機構,賦予它們以實際的權力。他“內立都省,以總攬宏綱,在外設立總司,來處理各地的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