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善於謀劃的人,一定是無法成就大事業的。一個缺少謀略的人.也一定不能有很好的發展。你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謀事開始。隻有這樣.方能成事。“變’。字的最高境界是神算變與算的關係是什麼?《孫子兵法》中有一句話極其深刻,即“多算勝,少算不勝”。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做任何事之前,必須先在腦中盤算清楚才好出手,切忌盲目衝動,不知對手底細就稀裏糊塗動手腳。再者,還要注意“多算”與“少算”的關係——越反複思慮、周密推算,越能贏得勝利;反之,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招致慘敗。因此,我們必須明白,一個“算”字的重要性,即不算不勝,多算必勝。“變”字的最高境界是神算。
(1)不算不勝善算必勝
人人都想有善算之變術,以便取得勝局,但有人能為之,有人不能為之。下麵我們看一看劉邦身邊的門客薛公是如何成為一名令人折服的算客的。
在漢高祖劉邦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亂和殺死韓信後不久,曾為漢朝天下的建立做出重大貢獻的淮南王英布興兵反漢。劉邦向文武大臣詢問對策,汝陽侯夏侯嬰向劉邦推薦了自己的門客薛公。
漢高祖問薛公:“英布曾是項羽手下大將,能征慣戰,我想親率大軍去平叛,你看勝敗會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勝無疑。”
漢高祖道:“何以見得?”
薛公道:“英布興兵反叛後,料到陛下肯定會去征討他,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有三種情況可供他選擇。”
漢高祖道:“先生請講。”
薛公道:“第一種情況,英布東取吳,西取楚,北並齊魯,將燕趙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然後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這樣,陛下也奈何不了他,這是上策。”
漢高祖急忙問:“第二種情況會怎麼樣?”
“東取吳,西取楚,奪取韓、魏,保住敖倉的糧食,以重兵守衛成皋,斷絕人關之路。如果是這樣,誰勝誰負,隻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談,“這是第二種情況,乃為中策。”
漢高祖說:“先生既認為朕能獲勝,英布自然不會用此二策,那麼,下策該是怎樣?”
薛公不慌不忙地說:“東取吳,西取下蔡,將重兵置於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長驅直人,定能大獲全勝。”
漢高祖麵現悅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驪山的一個刑徒,雖有萬夫不擋之勇,但目光短淺,隻知道為一時的利害謀劃,所以我料到他必出此下策!”
漢高祖連連讚道:“好!好!英布的為人朕也並非不知,先生的話可謂是一語中的!朕封你為千戶侯!”
“謝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謝恩。
漢高祖封薛公為千戶侯,又賞賜給薛公許多財物,然後於這一年(公元前196年)的10月親率12萬大軍征討英布。
漢高祖戎馬一生,南征北戰,也深諳用兵之道。雙方的軍隊在蘄西(今安徽宿縣境內)相遇後,漢高祖見英布的軍隊氣勢很盛,於是采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待英布的軍隊疲憊之後,金鼓齊鳴,揮師急進,殺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後,被長沙王吳芮的兒子設計殺死,最終英布的叛亂以失敗而告終。
(2)神算可見奇招
神算之變,常令人叫絕。三國風雲,變幻萬千。其中攪亂風雲者,無非是軍師、謀士。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名“神算子”,他智謀過人,膽量過人。人人皆知的“草船借箭”就是諸葛亮的得意之作。它是《孫子兵法》算計高招的巧妙運用。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80萬大軍(實際上隻有20萬)大敗劉備,進逼東吳。東吳的孫權為了自身利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軍。
當時,劉備派到東吳去的使者是諸葛亮,東吳的三軍都督是周瑜。周瑜心胸狹小,見諸葛亮處處高他一籌,就想尋機殺掉諸葛亮。
一天,周瑜想到一條妙計,請諸葛亮監造十萬枝箭。諸葛亮滿口答應,並立下軍令狀,保證三日內交納十萬枝箭,否則甘受重罰。周瑜暗暗高興,心想:“這可是你自己找死,怪不得我!”
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後,一連兩天,隻是飲酒作樂。到了第三天,諸葛亮找到好友魯肅,請魯肅撥給他快船20隻,每隻船上都紮滿草人。然後諸葛亮把魯肅請到船中,於四更時分,命士兵將20隻船劃向北岸。這時候,長江水麵大霧迷漫。諸葛亮命令士兵們把船頭西尾東一字排開,又命令士兵們在船上擂鼓呐喊。曹軍聽到震天驚地的鼓聲,以為是敵人來偷襲,紛紛放箭,沒多久,船上的草人全部插滿了箭。諸葛亮與魯肅在船內隻管飲酒談笑。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命令士兵們把船頭東尾西地排開,逼近曹軍受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