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青年時代曾經作詩來表達自己的奇才大誌,寫下了《大鵬遇希有鳥賦》。用“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的詩句來表現自己恃才曠物。然而,胸懷大誌的李白,在一生中卻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懷才不遇的悲涼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臨終前,李白寫下了:“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之兮誰為出涕?”這首《臨路歌》顯示出李白是帶著孤獨和遺憾離開了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世界。
李白一生在政治上不得誌,但在詩歌創作中卻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繼承了屈原的浪漫主義詩歌傳統,他的詩歌以大膽誇張的想象與現實聯係起來,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例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同時,他也寫了不少讚美自然,富有優美意境的山水詩。他的詩歌往往氣勢宏大,感情豪邁,奔放恣肆,清新自然,讓讀者回味無窮。杜甫曾讚揚李白的詩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在不得誌的孤獨中,李白把中國的詩歌藝術推向了頂峰,留下了許多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南森——探險家的孤獨之旅
很多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甘願讓自己離開喧囂的城市和人群,在孤獨中尋找和發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他們帶著對夢想的熾愛,毅然孤獨地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他們的孤獨,是懷著對生命的熱愛和追求,是對夢想的尋求。
南森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孤獨中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第一個證實北極的探險家。南森全名弗裏德持喬夫·南森,1861年出生於挪威的一個富裕家庭中。他從小就熱愛自然,喜歡小動物,對自然界懷有強烈的好奇心。由於他勤奮好學,他在27歲的時候就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擔任卑爾根博物館動物學館長。
南森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探索那些未知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曾經向挪威政府申請資金,想要通過雪橇來對格陵蘭冰蓋進行一次科學考察,卻遭到了拒絕。很多人都不理解南森為什麼要對一個人跡罕至的嚴寒荒原進行勘察,有人曾經認為他這是一種沽名釣譽的行為。一份報紙還曾經嘲笑他說:“博物館長南森要為大家去格陵蘭做一次精彩的滑雪表演,在冰縫中有的是好座位在等著他,直接省去買回來的車票。”在眾人的嘲笑中,他沒有放棄自己的計劃,而是更加堅定了信心。他到丹麥籌集到了考察的資金,在1888年同5個同伴一起踏上了格陵蘭探險之旅。經過400多英裏的長途艱苦跋涉,最終取得探險的成功,還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了一本《愛斯基摩生活》的圖書。這次的成功讓人們對南森的態度發生了改變,讓他贏得了眾人的支持和信賴,為他的北極之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他在報紙上曾經讀到一篇報道,上麵寫到:一艘在三年前沉沒於西伯利亞近海的“珍妮號”探險船,經過2000英裏的路程飄到了格陵蘭的西南部沿海地區。文章的作者猜測這艘船可能是隨著一種尚未被人所知的洋流而漂泊於此。對於作者的這種假設,南森十分感興趣。於是,他找來了大量的資料,想證明是否確有其事。在其中一條資料中,南森看到西伯利亞森林裏的木頭也曾經在格陵蘭海岸附近被人發現過。為了能夠證實此事的真實性,南森決定親自到北極進行一次考察,想通過自行漂流來證實是否會出現同“珍妮號”一樣的結果。
在解決了資金問題後,南森和造船專家建造了一艘堅固耐撞型的特製船隻,讓船隻能夠避免被冰塊擠碎。船建造好後,南森便同同伴一起上了路。他們花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一路向北極行駛,經過逆風和惡浪的襲擊後,終於來到了北極海域,來到了浮冰群的地區。一天,他們發現遠處出現了一條細長的冰緣,不久他們的船隻就被厚厚的冰塊圍困住。這時北極的冬天已經到來,他們的四周已經看不到海水,而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原。那些浮冰由於溫度降低而發生擠壓和碰撞,有的甚至經過碰撞後形成了一個高達20多尺的冰脊。南森的前進號隨時麵臨著被浮冰擠壓的危險,浮冰相互擠壓的過程像發生地震一樣,船體上下起伏,前進號兩邊的冰堆已經堆積到船體桅杆的高度,整艘船像在一個冰凍的峽穀中緩慢地行進,有時候甚至感覺不到它在移動。南森他們耐心地等待著那個未知的洋流把他們送到北極。在前進號被冰封凍的期間,南森和船員們進行著各項科學考察:測量天氣的數據、天文的觀測、洋流的走向、測繪前進號的航線等。經過一年多的漂泊,在第二年的冬天到來時,南森經過探測發現洋流的速度太過緩慢,這可能會比原來估計的時間還要延長5年左右的時間。於是,他決定自己親自帶領一名助手通過雪橇和滑雪鞋來到冰原上考察。經過幾個月全麵細致的準備和練習,1895年3月14日,南森和同伴約翰遜離開了前進號,踏上了北極的征途。這時,他們的船隻距離北極還有350英裏,是曆史上第一艘如此靠近北極的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