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五歲時,他跟隨父親從中亞的碎葉來到四川青蓮鄉定居。李白從小就聰明伶俐,“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劍術,後來還學習了縱橫之術。李白十分勤奮好學,經常不知疲倦地讀著各種書籍,為他的詩歌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十多歲的時候,李白就開始了他的遊曆過程,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遊曆中度過的。他南到洞庭,東到吳越,遊曆了不少當地的風景名勝。在欣賞雄偉壯麗的河山的同時,也熏陶了李白豪放的性格和開闊的胸襟。在遊曆的過程中,李白也顯示出俠義精神。他經常周濟那些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人們,僅在吳越之地,他一年就散盡三十萬銀兩。在李白的詩歌中,也經常讚美那些舍身救難的俠義之士。他曾經用“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來讚美侯贏、朱亥,用“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來讚美魯仲連。在李白孤身遊曆的過程中,他受到了樂府詩歌的很大影響。在閱曆不斷的增長之下,他詩歌創作的水平也不斷提高,寫下了不少著名的描寫山水的詩篇。例如,在遊曆天門山後寫下了:“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句中既描繪了天門山宏偉壯麗的景色,也表現出李白當時的喜悅之情。
李白由於受到儒家、縱橫家思想的影響,他希望自己能夠建功立業,在遊曆的過程中能夠遇到伯樂,得到賞識,通過名士的引薦和提拔而走上仕途之路。因為豪放不羈的性格,使李白不願意走科舉的道路。他曾經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給唐朝的名士韓荊州來推薦自己,但並未得到回複。他還曾經做客長安。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建功立業的機會。可一年過去了,仍然毫無著落。這讓李白有些失望,便離開了長安。直到天寶元年,李白由吳筠推薦來到長安,他的才華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讓李白供奉翰林。由於李白敏捷的思維和出色的詩歌才華,深受唐玄宗的寵信,也因此遭到他人的嫉恨,被人誹謗。李白在長安城中陪侍君王,最能夠接近權力的中心的時候,他清楚地看到了宦官的飛揚跋扈、貴族的驕奢淫逸和朝中的種種腐敗,以及了解了官僚之間為了權力的明爭暗鬥。這些官場的醜態讓他萬分感慨,便有了歸隱之意,沒想到得到皇上的“賜金放還”。
李白在長安做了三年的翰林後,便開始了雲遊四方的流浪生活。由於李白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心中始終存有濟世與歸隱兩種矛盾的思想。在發生安史之亂後,李白應邀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久,永王在和肅宗爭奪帝位的鬥爭中敗北,李白也受到牽連而入獄,後被流放夜郎。那時的李白已經人到暮年,在流放的途中遇到了天下大赦,經過長期的顛沛流離終於又重新獲得自由。這時,李白的生活已經相當窘迫。在投奔了當塗縣令、他的族叔李陽冰之後不久,他就病逝了。
李白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漫遊中度過,他本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但現實中他卻屢受挫敗,所以懷才不遇、生不逢時成為李白詩歌中常表達的主題。在政治上的挫敗讓李白陷入一種前途無托的境地。入京為官後,李白躊躇滿誌,認為實現政治理想的機會到了,寫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但是,現實的黑暗和殘酷,讓李白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被皇上“賜金放還”後,李白有一種遭遺棄的孤獨感,孤高的性格讓李白不願與世人同流合汙,便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中利用詩歌來解除心中的苦悶。
李白豪放灑脫的詩歌中往往夾雜著孤獨的感傷和惆悵。在《月下獨酌》中,李白寫道:“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其中表達出李白心中的孤獨和痛苦。狂放不羈、高度自負和天真爛漫的性格使他在官場中曲高和寡,也讓他受到他人的排擠。在理想受挫的孤獨中,李白寫下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以看出當時李白是何等的孤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正是李白在政治上失敗的原因,他的孤傲和正直的性格使他不懂得在官場中虛與委蛇,自認為才高八鬥就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結果無功而返,被官場淘汰出局。最後隻能借酒消愁,用詩歌來安慰自己“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是李白對現實絕望的一種表現,用聖賢來自比清高,從中可見李白心中的鬱悶和孤獨。
李白在不得誌的孤獨中用詩和酒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壓抑。“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借此來讓自己忘卻自己的不得誌,在酒中放歌,在詩中發泄,讓自己獲得精神上的超脫和愉悅。在詩中,他慷慨激昂地對現實政治進行了有力地嘲諷,同時在詩中,也表現出自己懷才不遇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