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楊菊貞一籌莫展的時候,對楊乃武小白菜案持同情態度的胡雪岩慷慨解囊,贈送楊菊貞200兩銀子,這筆銀兩成了楊菊貞二告禦狀的救急錢。“我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到一個人被錢難倒了,自己從口袋裏掏出一把來遞過去:‘拿去,夠不夠?’”胡雪岩如是說。
為了爭取京官們對楊乃武一案的同情,喚起他們扶正除邪的良知,胡雪岩還專門拜訪回杭州老家辦理喪事的翰林院編修夏同善(1831-1880年,字舜樂,號子鬆,仁和人,曾任兵部右侍郎、江蘇學政),向他訴說楊乃武、小白菜的冤情,要求他回京後尋找適當的機會向同僚進言,幫助重審此案。
楊乃武小白菜案發生之時,胡雪岩已有道員兼布政使銜,並擔任上海轉運局委員,有財有勢。這樣一位人物的介入,使楊乃武小白菜案有了轉機。1874年(同治十三年)農曆九月,楊菊貞陪同楊乃武之妻詹彩鳳、楊乃武之子榮緒與姚賢瑞,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再次來到北京。她們首先拜見了夏同善,送上其弟的控訴狀,經夏同善介紹,又遍訪在京的浙江籍大小官員三十餘人,接著向步軍統領衙門、刑部、都察院投訴。
夏同善不忘胡雪岩之托,多次訪問大學士、戶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翁同龢,懇求他去刑部查閱浙江審理該案的全部卷宗。後在翁同龢與刑部分管浙江司刑獄的林文忠(林則徐)第五子的共同努力下,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後親下諭旨,重理此案。但由於辦案人員一拖再拖,案子懸而未決,慈禧太後指派正在浙江考選遺才的浙江學政胡瑞瀾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赴杭複審。科班出身、不懂刑獄的胡瑞瀾濫施酷刑,楊乃武雙腿被夾斷,仍不肯招供,畢秀姑手指盡折、上衣被剝、開水澆身,燒紅的銅絲穿入雙乳,再次誣服。直到1875年(光緒元年)給事中邊寶泉上奏異議,夏同善等浙籍京官聯名上書,奏明此案不明,隻恐浙江將無人肯讀書上進了,一致要求提京複查。
清廷下旨刑部,於1876年(光緒二年)底,將葛品連棺木移往京師,當眾開棺驗明死者實係病亡,至此,這一曆時三年多的大案才真相大白。楊昌潑以下的審辦官員都受到處分,楊乃武和畢秀姑出獄,楊乃武回杭州後叩謝了患難相助的胡雪岩,回鄉後種桑養蠶為業,因妻子詹彩鳳雙目失明、姐姐楊翠貞積勞成疾病故,他一人承擔了家庭重負,直到1914年病故。那畢秀姑後來到縣城南門外“準提庵”削發為尼,1930年去世。
胡雪岩作為一代“紅頂商人”,在商場中叱吒風雲,寫盡人間風流,但如果他“為富不仁”,不去做一些利國利民的善事的話,也絕對不會有後來的巨大成就。一個跨國公司的總裁曾如此說道:“我們可以不要廣告部,但卻不能不要慈善事業。廣告讓人們覺得想賺他們的錢,但慈善事業卻使他們丟失了防備心理而不自覺地接受我們。”
確實,人們在情感上更需要新的支柱,不是利益,而是對他人的關心,對社會的責任感,作為商人,應從這些道理中去尋覓投資方向,尋求公眾支持,獲取利益,才是有所發展,大有前途的。